“沒想到紀念品是一份刊登黃大年事跡的報紙🕵️♂️,看似很輕的禮物,其實很重🎤。我要好好珍藏🧑🦱!”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的學生黨員張靈均說🚣♀️。7月28日🏕,帶著這份頭版刊載《黃大年的“萬有引力”》的報紙,來自17所高校的18名大學生黨員以情景劇、座談會等形式分享在國網冀北電力的所見所聞。
每個一線電力工人都有一種“引力”。
活動期間,大學生黨員來到廊坊大屯變電站🟥,采訪了變電站的基層工人於林。他們了解到,於林已經在這裏工作了20多年👺,轄區內有100所變電站🚁,於林到過其中的90多所。他幾乎沒有節假日,連續好幾個春節,他都是在變電站度過的。
“進到變電站裏看一眼兩眼還行🧑🏽✈️🗿,但是十幾年二十年,於林就一直在這個圈裏待著,在孤寂的地方堅守▫️,很孤單🥳,連個小動物都沒有🕵🏿♀️。”大學生黨員馬文祚感嘆道🎯,在他看來,甘於奉獻、默默堅守的於林式“螺絲釘精神”和黃大年忘我工作👛💆🏼、投身科研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7月23日🙇🏻🧑🏼💼,大學生黨員走進霸州市,在煎茶鋪供電所,他們了解到共產黨員服務隊為村民掛國旗的故事。
“亞妮的《沒眼人》中提到:太行山11位盲人,到北京後唯一的心願就是去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我們覺得國旗代表國家,懸掛國旗最能營造國慶🍠、家慶、民慶的氛圍,是愛國情懷的一種表達🧑🏽🚒。”煎茶鋪供電所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楊勝利說🧑🔬。
2016年國慶節前一天💸❔,煎茶鋪供電所共產黨員服務隊為村裏的養殖大戶劉成祥帶來了一件特殊的“禮物”——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劉成祥說:“國家強了,我們的日子才會好啊♦︎!明年國慶我還要把它掛起來,有國才有家嘛!”
給大學生黨員戰薔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何喜,他被稱為“點亮永不熄滅的燈火”的人。作為“東西人才幫扶計劃”負責人,他肩負著為“中國最後的無電地區”通電的重任📞,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果洛。
一年半的時間💇♂️,何喜走遍了3個地區及周邊城鎮的大街小巷,獲得了用戶的第一手資料🕉,3.98萬用戶享受到了國網的優質服務,很多藏民家中都用上了電器🙆🏽。
藏歷新年的夜晚,何喜仍然堅守崗位🫵🐕。屋外歡聲笑語,節日氣氛濃厚🧜🏽😥,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載歌載舞,而他一個人在寒冷的房間裏,思念遠方的妻子與孩子。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何喜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為果洛帶去了永不熄滅的燈火。
經過幾天的尋訪,大學生黨員理解了“黃大年引力”的深刻含義🏞,在冀北電力每一位一線工人身上,都有一種強大的磁場和“引力”,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堅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