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個星期三下午♘➔,在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學的展示室,李科華老師正在給四年級(5)班的孩子們上語文課🌟,單元整合教學的第三個模塊——第三單元文章脈絡梳理課。
孩子們的桌面上都擺放著昨晚自己獨立完成的其中一篇課文的思維導圖📪🦶。湛江第二十九小學語文學科從2016年開始開展《基於學本課堂的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研究》,思維導圖就是課題組開發的策略之一🧑🏽💻。李老師對孩子們說,這節課是要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閱讀第三單元的課文⛰。
個性化的思維導圖——翻轉課堂的“教與學”
相關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維導圖能激發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行為,能把內隱思維物化為形象化、可操作的顯性思維,有助於學生思維發散、拓展、延伸。我們看到,思維導圖學習方式將“教與學”的過程翻轉:學生在小組研學過程中展示自己課前的學習成果,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修改自己的思維導圖,沒有孩子對交流流露出為難的樣子🤸🏻♂️。接下來“各顯神通”環節,李老師請了4位分別選擇本單元不同課文的孩子參加班級展示。孩子們條理清晰🤲,語言流暢, 盡管觀察理解的角度不一樣,但是都取得了舉一反三的效果🥥。看出孩子們對自己的作業很滿意,李科華老師宣布接下去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項目:默讀單元課文,討論本單元的學習主題💂🏽。
思維導圖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的使用🐸,就像“仙人指點”:從個人思維到群體智慧🧜🏿♂️、從核心內容到知識拓展等的思維過程🤹🏽♀️,抓住一個起點🧔🏼🤦🏽♂️,一個指向,一個邏輯關系🦏💡,引領孩子們積極運思🦻🏼,從而達到梳理單元脈絡的學習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品質獲得發展,合作化的小組學習體系得到構建,小組研學取得了預想中的成效。
思維導圖微課——閱讀導學的打開方式
第二次班級“各顯神通”展示學習成果匯報完畢🙇🏽♂️,李老師說🚠,你們很會讀書,把單元課文脈絡梳理得很清楚。但是,我要挑戰你們,來看看老師的“思維導圖”微課製作。
李老師的“微課”定位在用思維導圖表達本單元“如何運用一個小故事講述自然道理”寫作技巧的理解上🤽🏼♂️。約3分鐘的視頻裏,李老師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孩子們討論課文的寫作技巧➞,偶爾拋出問題啟發思考。微課教學結束,李老師布置了明天小組合作的學習任務。
微課教學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到本單元的寫作知識🏋🏿♂️,還為孩子們回家後的獨立閱讀明確了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課題組在開發思維導圖策略時的最大預期✨,是讓每個學生實現教學價值最大化,不僅要學得活,還要有成就感、快樂感,使教學回歸本質。
信息化手段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的物化圖示,不僅呈現出文章內在的思維、層次關系,而且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本課學習內容包括了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4個部分,孩子們在每一個學習環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獨立學習的能力,還有合作討論✦、展示對話、分析思考和自我修正能力等等🧑🌾,這正是讓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
思維導圖策略——導學更有目的性
這節課有什麽不同嗎👨🏿🦰?課堂上💔,由於有了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孩子們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導圖的學習方式翻轉了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與內化的順序,課前的自主學習和課中的合作學習,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學習的起點與目標,在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學習成了一件可以分享的快樂體驗🫴🏿。
利用思維導圖搭建多元拓展平臺👨🏿🏫,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時時關註🧑🎓🧙🏽♀️。學生思維導圖的創作和教師“思維導圖”微課的導向,使“教與學”成為了一個提疑🧑🦼、質疑、解疑🤩🦩、研討👨🏼🦳、交流🧑🏻🎨、演示的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最感困難的就是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導”之有據🧛🏻♂️,“導”之有效👷🏿,“導”之有法。
一堂由學生做主的語文課🏃♀️,通過思維導圖,巧妙地幫助孩子們開闊了思維天地,學生學到了知識,學習小組研出了精彩🧛🏻♂️。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