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地球是方的”——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上海市市北中學的一名學生。不要以為這樣的問題是異想天開,對於“00後”來說,“敢想”恰恰是最重要🤞🏻🌹、可能也是最稀缺的特質🧖🏼♂️。
市北中學學生千余人,卻有50多個學生社團:“我愛數學”社🕺🏽、模聯社👁🗨、心理社、推理社🌸,甚至還有橡皮章社……各項社團活動,都是學生唱主角🌤。盡管他們有時略顯青澀🤰,但這種真實情景下的研究性學習🙇🏼,構成了學校自主教育的重要時空👩🏻🦯。
這是市北中學近年來持續構建的“學友文化”的一項實踐。
“人的成長總要與自然、社會🦅、自我發生密切而持久的關系🀄️,‘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在市北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陳軍看來,“學友”,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友愛、互助,而是“以學為進取的主線👫,以友為生活的方式”。這個“友”🐁,是核心價值觀當中的“友善”,是和而不同🦻🏽,是自強不息,讓學生自主發展,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臺。
“我們有幾千年的教育文化,有世界認可的教育思想,我們完全有理由樹立教育自信。”陳軍說👆🏿。關於“學友文化”🦘,他理解,要讓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思想交相輝映,“會眾講學👱,是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一個大特點。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學生樂在其中的自我研習,是中國傳統教育精華的當代演繹。”
在市北中學,“學友文化”第一層次在常規課堂,強調“認知”,提倡師生為友、教學相長👃🏻;第二層次為“學友課堂”,強調“視野”🧏🏽♀️,利用課後訓練的時間,延請專家、家長🔗、校友甚至是學生本人來講課,開闊視野,認識生活;第三層次是以誌趣培訓為目標的社團👮🏼,為全校1000多名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環境與抓手,強調“誌趣”🧖♀️,發展自己的個性。
在“學友課堂”🙄,復旦教授講“天下事從我做起”,上海交大教授介紹現代設計與製造行業,探險家分享自己的傳奇經歷,家長講述自己從售貨員成為董事長的奮鬥之路。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市北中學沈依雯老師說,“各種學生社團,強調的是朋友間的切磋琢磨✵♜,這是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理論的一大特點。學生學習需要互相切磋,教師教學也要互相琢磨。建設學友文化🙏🏿,以學結友🧝💑,以教會友,開拓視野👳🏼,提升見識。”
高二(5)班學生彭毓臨感慨🤸🏼,“學校創造條件🐷,我們一群誌趣相投的學友突破了班集體的限製💨,超越了年級的界限,在詞社一起研習詩詞創作👩🏼🔬。從我校畢業的學長學姐🧓🏼,校內的老師、同學,都成了與我們共同研究問題的學友🦸🏿♀️,大大豐富了學習的內涵🏫。”
從教30年未曾離開過講臺的陳軍說:“學生的頭腦不是容器而是火把🤎,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經過學生親身經歷🪈、思考和觀察得到的知識,往往能為學生長時間擁有🥹,並能靈活應用。”
的確如此🤏🏿。“我愛數學”社出的刊物名叫《簡單》。有一期雜誌封面😣,用的就是福爾摩斯故事中“跳舞的小人”密碼寫的封面語。要想看懂這兩排“跳舞的小人”說的是什麽↙️🧑🏽🦰,非研究密碼不可🧜🏻𓀔。陳波宇曾是這幫數學狂熱分子之一,在這本社刊上🛍️,他發表了一篇關於維爾斯特拉斯函數的論文,並因此榮獲了第三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金獎💁🏻♀️。這也是迄今為止上海學生獲此金獎的唯一一人。
“師生為友,生生為友,拉近了師生、生生間的距離🪆,讓學習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促進教學相長。”高二(3)班學生江佳影說👨🏻✈️,“平日裏😋,同學們總是聚在一起討論問題7️⃣🪀。每節課下課👩🏽🍳,老師們也會在教室停留片刻,悉心為同學們答疑解惑。作為深受學友文化裨益的學生之一,我認為,學友文化真正讓我得以‘以學為友’🧑🧒🥛。”
無學不成友,無友不成學。為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全球思維,市北中學還開設系列的中外文化融合課程,比如由市北學生與美國的高中生分頭研究中國的王維與美國的梭羅👨🏻🎤,研究1840年前後中國南方與美國南方的歷史環境,研究中國的長江流域與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同一時間維度🤽🏽♀️、不同空間維度下🤚🏽,出現過怎樣不同的歷史人物🧔🏿♀️?有著怎樣不同的山川風貌🧑🎨?一個個趣味盎然的探討主題,讓兩國學生在深度對話中了解對方,取長補短🧛🏽。
“高中階段,正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程中人格塑造的關鍵期,不能為了分數把人最本質的東西舍棄掉,辦教育的一舉一動都要從學生內心成長出發🏊♀️。”陳軍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