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和博物館👩🏿🦰,兩個原本並不相幹的地方,現今卻悄悄走到了一起🏇🏿。今年初,上海市教委與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簽訂合作共建協議,館校雙方將圍繞“開發一門博物館課程、培養一批科技創新教師✒️🔚、培養一群學習型學生”三個方面開展合作🥝,迄今已有127所中小學校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
許多年前,教育和博物館方面的專家就已經開始呼籲❓,讓學生到博物館去接受非正規教育,然而學生有組織地到博物館“走動”卻始終不頻繁😆。這堵橫亙在館校之間的“墻”,如今是怎樣被慢慢拆掉的呢?
展品與課程內容掛鉤是個大難題
“想帶學生走進博物館學習,卻對滿墻的展品‘摸不到頭腦’,不知道該如何把博物館裏的展品與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走馬觀花🪃。”楊浦區二聯小學探究課專職教師常傑的苦惱👩🏻,不少一線教師和學生家長都曾面臨過📢🧑🦰。
如何讓課程內容與展品掛鉤🏌🏽,是各國博物館🚴🏻、美術館共同探索的話題。上海科技館展示教育處教育科科長徐蕾說:“英國倫敦歷史自然博物館做得最好的,是他們全面的館校合作體系。從幼兒園到高中👨🦼,課本中有哪些知識點👩🚀,對應博物館中的哪些展品,在教育活動列表中都分門別類列出來,掛在網上方便老師和學生下載。”
但想要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從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始籌備起👧🏽🥷🏽,徐蕾就常常往教研室跑,從上海中小學一摞摞不同的教材中挑選出與展品結合的知識點摘錄下來,並結合展品設計課程👨👧👧。
一年前👨🦽,當自博館對外開放時🤽🏼,一舉推出了57個“教育包”🐂,比如有一個化石挖掘的課程,在模擬遼西熱河生物群和山東山旺動物群的兩個挖掘坑內🦕,孩子們能夠親手發掘出化石模型,通過檢索圖對比鑒定,感受考古探索的樂趣🛹。而為了準備這些,自博館花了3年時間👷🏼♂️💵。
徐蕾說,這一切都是剛起步👨🏿🎤,那些做得好的博物館🙎♀️,當學校要來博物館活動時,和誰聯系、博物館會提供哪些資料、哪些可以從網上下載🧲,詳細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找到📸。
不止如此,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走入博物館,自博館還開設了“五元錢”項目———如果上海有哪所學校要帶學生到自博館參觀學習🤰🏽,不僅可以享受每人5元錢的優惠票價,自博館還會主動與學校溝通,提供團體的講解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幫助。
教育理念改進是雙方合作基礎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學校應廣泛利用校外的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開發課程。不過真的讓老師們到博物館去上課,積極性並不高。
上海科技館展示服務處處長顧潔燕發現,究其原因,是學校與博物館的教育理念不同———老師教學是有教學大綱的,每一道題必須有個標準答案,而博物館更傾向於啟迪思維🦼,孩子們被更多要求的是思考、提問和探索。
今年1月,上海科技館向全市老師征集“校本”課程,最終收到150多門課程🏬,上通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物理人文社科無所不包。看著征集來的課程設計🚃,徐蕾發現有不少老師是真心想把這件事做好的🧜🏽♂️。
“館校合作現在能做起來,應該是大家對教育理念趨於接近,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有了一致性看法,所以老師也願意加入到這個平臺上來。”常傑說👱🏿♂️♒️。比如,上海科技館為“大地巨子”“滅絕生物展”等設計的“任務單”式的學習模式,在如今的教學中屢見不鮮,老師們傾向於去啟迪孩子們的思維,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和老師的共同“打磨”下,一門門校本課程被創造出來👈🏽,有的“實驗班”已經在自博館上起了課👂🏿。“我們將和老師進一步溝通,希望尋找到既可以深入校園,又能充分運用博物館資源的課程,搭建起學生愛上🏚、老師愛教的博物館課堂🚰。”顧潔燕說💂🏿♀️。
探究式學習符合學生綜合發展需求
帶著問題✋🏿、手拿“任務單”走進博物館🫳🏿,眼下👂,不少學生逐漸接受並喜歡上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方法👨🦱。博物館專業人員和課堂教師都認為,這種探究式學習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這一點📊,恰恰是當下學生最為缺少的。
為此🚟,自博館子課程開發的同時,還針對學生開設了“青少年科學詮釋者”和“實習研究員”項目,邀請對科學探究充滿興趣的學生長期深入地跟隨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研究課題。項目一推出,名額就被一搶而空。
世界外國語中學8年級學生曹舒文參與了“青少年科學詮釋者”項目,原本就對科學充滿興趣的她在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下😙,仔細地觀察自然博物館中陳列的展品🔡,研究每個展品背後的故事🤷🏿,還能充滿自信地把這些科普知識傳遞給同齡人。
為了進一步推動館校合作項目,自博館內部的工作架構都將發生改變👩❤️💋👩。顧潔燕透露說:“自博館將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館校合作項目課程內容的進一步研發🫖,同時將調研怎樣吸引不同的參觀者更好地學習知識。”下一步0️⃣,在繼續開發館本課程的基礎上,自博館還會將課程打包送入學校👨🏻🏫,並開展對學校教師的培訓🧖🏽。
徐蕾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找上門來”尋求合作🛑,自博館已經變成了科普資源集聚的平臺。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