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 “被忽視角落”的學生進步了
近期學校安排我代了一個月一年級剛入學的拼音課🌲。有一個坐在前面的小學生🧝🏿,比別的同學矮半頭🖐🏽,基本上沒有掌握所學內容9️⃣,課堂上基本不說話😬,應該是一個“被忽視角落”的學生。我每堂課特別關註他,到黑板前演示時,他夠不到黑板🏌🏼♀️,我就抱起他。同學們都笑👩🏻🔧,但他寫得很正確,我就讓全班為他鼓掌。還有一個小男生,做事特別認真,寫拼音很慢🧑🏼🎄🥔、很工整,想到什麽就說什麽🥞,特別愛告狀🚴🏼。同樣🤰🏽,我給了他特別的關註,耐心地等他寫完🍉,並表揚他寫得很工整。單元考試他們都考了90多分,這是原來的任課老師沒有想到的♉️。
【追問】 學生為何有“我很差”的心理定式
我是一位教學經歷比較特殊的教師,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都教過,且一直當班主任。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很多學生在升入初中或高中時,除去文化課底子薄弱、成績不太好外🎩,其他各方面都不錯。我常常為他們感到可惜、感到遺憾,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和一年級的孩子面對面接觸,心與心交流🥨➞,手攜手玩耍,我忽然找到了答案,其實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是從小學一年級課堂教學開始的。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學習問題生的‘定式差’”。意思是在學生心目中有了“我反正很差”的心理定式,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是一年級入學後的課堂教學🫛。
【思考】 充分認識一年級的重要性
一年級是為孩子的一生奠基🆘,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的開始👩🏿💻🦹🏽。如果孩子一開始沒有學會聲母⚇、韻母的讀音和書寫,隨著時間的延續,沒有掌握的知識會越積越多🙌。檢查評價時,這些學生少得可憐的分數或者是出錯太多,又會受到同學的嘲諷✸、家長的嚴厲的批評和老師在課堂上的淡視🙏🏿。這個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失去學習的樂趣,失去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逐漸失去對所有學科的學習力,也就出現了“學習問題生”🌯,也就出現了永遠補不過來的“差”。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是非常可怕的,小而言之是誤人子弟,大而言之是誤民誤國🛞。
【解決】 在課堂上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既然一年級這麽重要,小學教師特別是一年級教師應樹立“一年級意識”,盡量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組織教學”貫穿始終。由於學生小,註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我一看到學生註意力分散,就喊“一、二、三”👨🏽⚖️,學生就喊“我坐端”,聲音洪亮🍼📇,學生馬上就坐好且安靜了👨❤️👨。這種方法要不斷地用👨👩👧👧,且不嫌煩🦛。有的課堂亂糟糟,老師在講臺上面聲嘶力竭地講,學生在課桌上說話、做小動作,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這是無效教學,是無效勞動,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大忌。
課堂上更多關註“學習問題生”。教師要充分備課,基本達到“背課”的程度,上課時縈繞在腦際的不再是課堂所授知識,而是學生的課堂反應🚶🏻♀️、課堂表現,包括學生的眼神、聽課狀態、思考狀態等,尤其要註意“學習問題生”的課堂狀態。
讓優秀學生做小老師,教並監督“學習問題生”✧,使他們得到提升。小學一年級學生很認真、很坦誠、很負責🧑🎨,“童言無忌”,還沒有像初、高中生那樣的自尊感、自羞心理和“保護別人自尊”的思想。班內有很多已經學得很好的學生🤳🏼,就讓他們去教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這時教師要巡回檢查和指導,並關註中等生的學習情況。
堅決糾正孩子的讀音、書寫和握筆姿勢的錯誤。看到這些錯誤時,我慢慢地幫他們徹底糾正過來了,沒有半點猶豫。
用微視頻輔助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把當天學生學的知識做成微視頻🥼🧑🏿⚕️,發到家長群⏸,讓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共同學,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也不會教錯了。(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