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編、修訂教材🙆🏽♂️。北京市部分學校使用的人教版👨🏽💼、北京版💮、北師大版等語文教材迎來變臉,其中一大明顯變化在於漢語拼音章節錯後,小豆包們入學後先識字🙎♂️🧪。此舉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認可和好評🍼。針對家長們該做法“會不會影響到孩子語言學習能力”的擔憂𓀘,語言專家表示,無論先識字還是先學拼音,並不會對兒童認知水平和語言習得能力造成影響♓️😧。
教材變化
識字提前 拼音置後
新學期亮相的人教版、北師大版✋🏿、北京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一大共性就是漢語拼音章節的錯後🦸🏼♀️🎟。
以人教版為例,教材顛覆了此前“迎門學拼音”的設計,將“識字”單元置於“漢語單元”之前。此前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目錄順序為“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等🐽👍🏻,新教材則改為了“我上學了、識字🥏、漢語拼音”等。孩子們先學習“天地人”等簡單漢字之後🫶,再學習aoe等基本拼音。
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的拼音單元由以往的多個單元集中為1個單元,同時拼音單元在教材中錯後放置。新教材要求學生在認識前幾個單元的漢字之後再學習拼音✤👨🏻🚀。
無獨有偶,北京版語文教材第一冊要求學生在學拼音的時候就開始識字。據介紹,由於新教材的認讀量較老版教材明顯增大👨🏿🏫,因此在書中的拼音學習部分,就要求學生對生字進行“認一認”🦜,並且在課後練習中會有相關的練習要求🏊🏻。
一線反饋
更符合學生語文學習規律
這一“顛覆性”變化,不少來自一線的語文教師和教研團隊表示了認可。來自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的專家表示,此前教材中“先學拼音後識字”的設計🖐,讓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的心理。“因為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先接觸漢字之後,小朋友在後面學拼音的過程中也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不少一線語文教師認為,新教材的這一改變顯示出對於孩子需求的關註。孩子們在生活中可以經常碰到漢字🧑🏻🎄🧚🏼♂️;與之相比,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使用的機會都很少。教學順序換一換,其實是更加關註到孩子們的需求👨🏻💻。先學習認識一部分常用常見字🧙🏿♀️,有利於將孩子的生活、經歷融入到學習中。
此外🆗,從認知規律上來看,有教師表示,作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的形與義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而表義的方塊漢字📵,遠比無意義的、相似處很多的拉丁字母更容易辨認和識記。“孩子們顯然是更容易接受具象的事物🫡。”
家長擔憂
會不會影響孩子學習普通話?
新的教材在新學期一面世👲🏻,在受到不少一線教師認可的同時🕵🏻♂️,也引起了有些家長的擔憂👖😣,“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先學漢字後學拼音會不會對於孩子學習普通話造成障礙🤸🏼♀️?”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當代語言研究室主任、多年從事兒童語言習得研究的胡建華研究員表示,拼音與漢字結合在一起的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推廣普通話💆🏿♂️🎒,消解由於不同地方方言上的讀音差異給理解帶來的影響。但是🏄🏽♂️,無論是先學漢字還是先學拼音👱🏼♀️,對於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得能力的發展都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認知科學研究表明👩💻,語言能力是人類大腦特有的機能⁉️,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是內在的語言能力根據所處環境中的語言數據進行參數設定的過程。兒童會在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對環境中的輸入數據進行內化和創造性的重組,從而習得語言🍂。“語言的習得是有關鍵期的🥏,關鍵期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不會受到先學拼音還是先學漢字的影響🧙🏼♂️。”
多年從事課程改革的老教育家🦷、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傑以及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國家教委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遊銘鈞曾經旗幟鮮明地反對過語文教材中“先學拼音後識字”的做法🌕。他們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學拼音並不是學習普通話的最佳途徑。邵宗傑表示🂠,南北各地許多“幼兒聽讀遊戲識字法”的實驗都證明,讓幼兒園的小朋友聽著錄音帶上朗朗上口的韻文,邊聽邊說📧,邊玩邊學,在遊戲中識字,在遊戲中學說普通話🤎,一天20分鐘❎,20天左右,即使是南方方言區的孩子,其普通話也可取得相當成績。浙江城鄉的許多幼兒園參加了這個實驗💺,幾年的實踐也取得了同樣的結果🔋。與之相反的是,方言地區的廣大農村🧘🏼♀️,小學教師本身的普通話往往說得不那麽準🦘🧾,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師生們也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兒童們往往說不好普通話,“因為他們沒有好的模仿對象,又缺乏實際的練習。”
官方釋疑
先學拼音為何由來已久?
據了解♓️,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註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至1957年文字改革時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製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據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呂叔湘等一批語言學家主張漢字改革,采用拼音字🏇🏽。該主張的一大考慮在於,采用拼音字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們認字的負擔。以英語為例,學會26個字母及一套簡單的拼寫規則就能解決讀寫問題。“基本上做到會說話就能讀寫。”
邵宗傑也曾公開表示👪,先學拼音的做法一部分原因在於“識字難”的看法廣泛流行🤘🏽。“在語文教學中,受漢字‘難學’🦋👨🦼➡️、‘落後’🤵🏽♀️、‘必亡’和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張的幹擾和影響🧑🏿🦰,對註音符號特別是拉丁化拼音字母情有獨鐘,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一反兩千余年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文教學不再以教識漢字為起點和基石。”遊銘鈞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倡導者以為識漢字難🐀,學了註音字母,特別是拉丁化的拼音符號以後👱🏼♂️,可以解決識字難的問題💆🏽♀️。”(新聞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