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人一整天,我很擔心,也不知道他在幼兒園有沒有哭鬧……”想必🧖🏻♂️🧞,這句話道出了每一位新生家長的心聲🫨。家園微信群的出現,恰巧給家長解決了這一苦惱🦌,家長們不僅能夠通過它了解幼兒在園表現,還能夠彼此分享和交流育兒經驗🗯。
微信群作為一種便捷的網絡社交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促進了家園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是如果使用不好,也會在無意中“綁架”了教師和家長♛,耽誤了時間、耗費了精力不說,還可能造成了誤會。那麽,家園雙方該如何合理適度地利用好微信群呢?
現象一瞥:微信群變“秀場”
幼兒園手工活動結束後,所有小朋友都按照老師的要求製作了一封寫給爸爸媽媽的信。老師讓小朋友們排隊依次把粘好的信封交給老師,老師寫上爸爸媽媽的名字後,讓幼兒拿著信站好,拍下照片。
直到班級裏所有小朋友都拍好照片後🦸🏼,老師又組織大家一起到寬敞的地方拍一張大合照。照好後,老師查看照片,發現有的孩子沒笑或是被擋住了臉,就立即組織孩子們重新拍照。折騰了好一會兒🚴🏽♀️✸,老師才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將這張“完美”的合照發到家園微信群中🦀。
自從有了家園微信群後🧡✊🏻,教師擺拍照片發到群裏的現象就越來越多👨🏼🌾,要求孩子看鏡頭,又要求孩子做指定動作,還要求孩子面帶微笑🥸。家長關註自己孩子的成長,恨不得時刻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教師為了滿足家長的這一需求,在每組織完成一項活動時,都會抓住幼兒不放🤾🏿,讓幼兒排好隊一個一個地擺拍照片,再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後發到群裏。
這個過程讓教師和幼兒都苦不堪言。教師一味地討好家長,使教育的本質變了味。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每天拍照、發微信占用了很多教育活動的時間🤦🏽♂️,這不僅幹擾了一日活動安排的節奏🔂,也讓微信群設立的初衷變了味𓀘,讓教育的場所變成了“秀場”🪈。
教師說法✅:微時代教師的難言之隱
“噔噔噔、噔噔噔”的聲音時常在耳邊響起,在幼兒園裏,家園微信群高頻的使用率♥︎,使其成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工具🤛。教師在使用家園微信群的過程中雖有諸多便利,但也有一些難言之隱。
機不離手,時間成本高
在劉老師看來,盡管家園微信群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長和老師的交流溝通,也節省了通話、短信的資費,但是老師在時間成本上還是有負擔的🖕🏼,“只要我一有空🧑⚕️,就要去看看微信群裏有什麽消息🤠,生怕錯過什麽,也挺累的。有一次天氣不好🍃,到了入園時間📼,孩子們來得不多👠。家長們陸續在微信群中請假,當時我和主班老師忙著分發孩子們的早餐,只得保育員老師關註微信群動態🙇👭🏻,標記請假的幼兒及時上報園裏,以便接下來按照班級人數來配備間點、午餐、課程活動等🗻。”還有一次,一名家長只在微信群裏給孩子請了假,劉老師沒有及時留意到,還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她建議家長們,重要的👈🏿、特別是緊急的事情🧙🏿,盡量電話通知老師。
工作增多,壓力增大
前不久,“教師在家園微信群發了一條消息🧍🏻♀️,家長們都炸開了鍋”的新聞引起很多教師的註意🈷️。原來是幼兒園的某一活動還有8個名額,教師在微信群裏通知讓感興趣的家長抓緊報名🗾,結果家長在群裏紛紛自薦,為了名額爭得不可開交。
“之前的大班孩子畢業了🖖🏼,但是我不敢退出家園微信群🫛。”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坦言,微信群只在自己任教的時候有作用,學生畢業離園了❎,微信群就失去了通知消息的必要性,成為一個負擔,“如果我每年教一屆幼兒都建立微信群,那幾年後我得有多少微信群啊?不教這個班了,學生家長有問題你能不回復嗎?老師時間有限,也回答不過來。但退群也不好啊👩🏻⚕️,畢竟是自己教過的學生家長👨💼,我們也很矛盾🙍🏽♀️🦜。”
教育失真,忽視本原
教師在發送微信消息的過程中⬇️,就會把原本關註幼兒的精力轉移,忽略了兒童的真正需求,改變了教育的本來樣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筆者經常發現教師手持手機給幼兒拍照👩🔬。如𓀕:教師在美術課後為每個幼兒和自己的作品合影,表情不好的幼兒被教師要求重拍;排隊喝水等擺拍也常常被教師發布到微信群中。教師占用了部分時間把拍照變成“擺拍”🪗🦹🏿,更多的是表面性的工作。這既不能幫助家長真正了解幼兒的一日生活↪️,也沒能給予家長實質性的教育建議👲🏼,忽視了教育本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被微信“綁架”🫅🏿,教師也不例外🐐。教師通過家園微信群分享的幼兒擺拍照片🕕,實質是片面追求家園溝通的表現🕺🏿🔘。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是“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始終堅守在教師角色定位上,而不是在微信上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
家長觀點🪮⏲:頻頻刷屏,家長吃不消
不可否認,家園微信群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家園溝通手段🧑🏼🌾,但是也催生出很多問題。從家長方面來看,可以分成兩大陣營,一部分認為家園微信群非常方便溝通交流,持支持態度,另一部分認為家園微信群弊大於利,反對過度利用。
刷屏不斷,手機響不停
“手機本身流量就不多,微信群中老師發送的圖片又不得不看……”提起家園微信群,有的家長感到很頭疼🧕🏻。手機一響🐵,家長就緊張,擔心是不是孩子在幼兒園出什麽事情了🎳;有時動輒上百條的消息,也要逐條翻閱🧚🏼♀️,擔心錯過了老師的重要通知🧑🏿⚕️。家長坦言,自己也有工作要做👨🏿🌾,可是老師一刷屏,手機就響不停,導致家長難以安心工作。
家長曬娃💇🏼♀️,自賣自誇
“我家寶寶正在參加‘最美寶寶’的評選活動👨🏼💼,希望各位家長給我家寶寶投上寶貴的一票……”現在的家長曬娃,也是越來越方便,把自己孩子的照片上傳到群裏,發起投票活動🙇🏿♂️,“曬娃風”一陣接一陣地刮🎪,把其他家長原本平靜的生活吹得波濤洶湧📯。但是,家長在曬娃的時候也應該反思,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不是這種過度的關註,曬娃到底是不是家長在自賣自誇呢🥖?
點贊風波,引發苦惱
樂樂媽媽說🙏🏼,有位媽媽在家園微信群裏發了條消息,說自己的孩子回家後表演了一段在幼兒園學的舞蹈,跳得非常好😄,非常感謝老師。緊接著就引發了一場集體點贊風波,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都是最棒的”,有的說“老師辛苦了”✸,等等💂🏻。樂樂媽媽說,對於這種“點贊潮流”🧝🏽♀️,其實她是非常糾結的,自己本身工作就很忙🤹🏼,確實沒有那麽多的時間盯著微信群🈺,但是別的家長都點贊評論👩🏼🦲,自己如果不隨大溜🍅,就會顯得不合群。
溝通群變廣告群
代購💡𓀏、賣保險、發廣告、關註公眾號等✩,家園微信群儼然變成了一個“小市場”👨🏼🔧。據有些家長反映😣,家園微信群用著用著就變味了,由溝通群變成了廣告群,各種代購分享關註,時不時在群裏出現,打擾到了其他人原本平靜的生活🐀。
交流具有局限性
據一位幼兒園老師說👳🏽♀️👨🏻🎤:“有一次班裏兩個小朋友打架了,本來沒什麽事🤟🏼,老師當時就已經解決了,但是回家後雙方家長又在微信群裏交流,結果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如果是當面交流,肯定不會鬧到這種程度……”由於微信文字看不出說話當事人的表情和語氣,所以難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導致爭執和沖突事件的發生。由此可見📫👧,微信交流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我有對策:適度參與,還教育該有的平靜
家庭和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兩大責任主體🏜,家庭是給予兒童生命、基本生存和打下最早烙印的地方🦹🏻♂️,而幼兒園是孩子接受集體教育,與教師、同伴之間產生互動和相互影響的地方。兩者若能在一定程度上良性配合🧱,形成家園共育的合力2️⃣,必定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但是,隨著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攀比💁🏻🏂🏿,以及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和美好想象,導致家長對早期教育存在過度期待,對幼兒園教育過度參與🎼,打擾到原本平靜的幼兒教育。
那麽,面對家園微信群💗,家長該怎樣與幼兒園合力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呢?
製定規則,共同遵守
在微信群的應用中🙋🏽♀️,教師首先應起到模範和領導作用,在規範自己行為的同時,還要為家長或者同家長一起製定一個共同的規則。在建群之初就應該明確規定,建立微信群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家園共育⚒,所以必須明確規定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家長要自覺遵守規定🦃,端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孩子✖️,相信老師
家長在送幼兒入園的同時,首先要做好自我調節,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同時也要對老師有信心🏌🏽♀️,相信老師能夠教育和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減少不必要的擔心,不給老師和幼兒園增添不必要的麻煩,是一個理智的家長應該做到的🍦。
良性溝通,理性分享
在生活中,微信群畢竟是個公共的交流平臺,家長在此應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形成良好的媒體素養✳️7️⃣,良性溝通🏌🏿♀️,創設良好的聊天氛圍🥙✖️,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沖突🐺🙌🏿。而對於一些交流和分享,家長應該培養自己理性判斷的能力,慎重選擇,適當分享。自己的私事或者重要的事可以和老師私聊,不要占用公共的交流平臺,以免給其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家園彼此交流溝通信息外,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微信群向家長傳遞科學育兒知識👰🏻♀️,使家園在教育理念一致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