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高校拉手中小學走優質發展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目標任務🫙。其實,近年來各級政府、各個地方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腳步一直沒有停頓⁉️,不同時期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狀況,不斷有新的探索🦸🏿‍♂️。在當前教育“深綜改”不斷加大力度的背景下🤚,作為首善之區⬅️🙎🏽,北京市又開展了一種創生優質教育資源的新實踐。——編者

背靠大學盡顯附中優勢

  作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近鄰,2014年,原名萬壽寺中學的我校有幸與大學“聯姻”👨‍🔧👨‍👩‍👦,成為附屬中學。作為首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新舉措的受益者🔑,用了兩年時間👶🏿,我們這所普通中學從外部環境到內涵發展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

  背靠大學這棵“大樹”,新誕生的附中將學校發展規劃定位於以“傳統奠基,外語助力”為辦學特色,以“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優秀畢業生”為育人目標🛸。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在基礎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這一優勢大大彌合了“高校和中小學存在較大差異”的鴻溝。經過對中學內部發展需求調研和大學優勢資源的分析,雙方將共建工作落實在了以外語教育和國際化為龍頭,帶動其他學科,以師資團隊建設為核心,實現可持續發展及以課程創新和研發為重點,提升教學質量。

  具有國際視野特色的新課程體系設計🧑🏼‍🦰,是新亮相的附中一張新名片,其實施必須依托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資源優勢。在國際教育學院的協調下,大學先後召集了16個院系與16個職能部門負責人開會,建立了“北外支持附中微信群”,各院系文化類活動全部向附中開放💮;確定了各部門具體工作聯系人🤵🏼,使附中在推進各項工作時能與相關聯系人直接對接。同時📠,針對附中規劃內容,各部門提建議、領任務🏋🏼‍♂️,細化了支持附中的方案🐻。比如針對北外有64種語言的特色,附中與所有語言院系都建立起聯系👼🏽,並鎖定了熱門語言,與相關院系共同進行課程研發👩‍⚖️;針對北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1個孔子學院的優勢8️⃣,附中重點在課外拓展方面進行了規劃🤽🏼‍♀️。

  一經“結合”,大學和中學在教師發展🧪、課程共建🧛🏿‍♂️、課外拓展等方面拉起手來,一起朝前走——

  北外各院系的高端講座都向附中教師開放,還專門根據附中教師需求定製講座🧝🏼‍♀️;北外各院系開辦的碩士研修班、課程班都面向附中招生,教師們有意願繼續深造的🐫,都可以在考前輔導、考後錄取方面得到政策的傾斜支持。為了使附中教師的研究有目標⚽️、有抓手,大學積極搭建平臺🌺,組織英語組申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體系標準研製》🧜,進行其中持續性默讀方面的研究👩🏻‍🦽。同時,在國際教育學院和外研社的支持下💻,我校英語教師的教學研究論文有了更多發表機會;在大學的推薦下🧝🏼,英語教師有了更多的學習和培訓機會➝。

  與辦學特色相呼應,我們推出了以“語言+文化”為特色的課程體系。“語言特色”,是指以漢語為主的民族語言🧝🏽‍♂️、以英語為主的多語種國際語言的學習;“文化特色”,是指逐步形成以國學禮儀為主線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以交流為主要形式的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學習活動。在外語課程設置上👩‍🎨,我們對接了國際認可的“歐洲語言共同體框架(CEFR)”標準體系,形成了“國內標準課程+國際標準課程+分級閱讀課程”的外語課程綜合體系💡。除了附中英語教師上好國家統一課程和承擔一些選修課程外📷🔝,由外教對照分級閱讀課程標準開設“牛津書蟲”必修課程🦂,由大學教師對照國際標準開設劍橋五級必選課程,並提供所有共建課程教材🆎。在課程共建過程中,目前開設的小語種課程都得到了各語言院系從師資選派到課程設計的支持。在課外拓展中🤷‍♀️,北外師生加入附中的活動🎖,如目前學校開展的英語角🙍🏼‍♂️🍺、趣味運動會、定向越野等活動,都有北外留學生的身影🖐🏿;學校每周利用課間操時間開展的小語種體驗活動(德語🚻、法語、馬來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也有大學老師專門來指導。同時,附中的學生也進入北外活動🍗🧔🏽‍♂️,大學的圖書館、校史館🧜🏻‍♀️、體育館都向我校學生開放🤦。

  特色課程體系讓我校教學質量發生了巨變。除了學業成績🏐🐑,生源也在逐步改善。(作者 曲秀敏 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依托高校助長陽光少年

  73%🍾,這是我校現有900多名學生中,跟務工父母來北京生活的隨遷子女所占比例,這些孩子來自全國28個省市🤲🏿。而我校92名教師📐,平均年齡不滿30歲,顯示出了學校的年輕。陽光,成為這樣一所學校的核心詞,“陽光教育”就是我們的辦學理念。

  是的,學校很年輕💆🏼,2009年才誕生↘️,當時名為回龍觀第二小學;學校在發展,2014年9月🗼,在北京市“高校支持附屬學校建設”的行動中,我校牽手北京農學院🐺,成為這所大學的附屬小學🚣🏼‍♀️,走上內涵發展之路。

  學校更名後,依托農學院的豐富資源,我們首先開發具有“農”特色的校本課程🎏。在學校原有的健體、益智、器樂等類課程的基礎上,與大學共同研討開發了“6+1”七大類農藝類校本課程📽。因與七彩相吻合,形成了我校“七彩陽光”校本課程。目前已經開出的農藝類校本課程有一、二年級的“植物水培入門”“園藝植物識別”,三、四年級的植物種植、插花、動物養殖、動物醫學🤨,五🐬、六年級的食品衛生與安全等研究性學習課程。農學院的教師來給小學生上插花課,教孩子葉子繪畫👩🏻‍💼,製作葉脈書簽👷⚡️。學動物醫學的有關課程時,學生帶著聽診器的小模樣煞是可愛。在校園裏的開心農場種植區👨🏻‍🦼、小兔子養殖區、班級內的種植區🏭,由農學院派來的大學生輔導員指導孩子開展種植養殖活動👽🪒。同時,農學院的百畝市場、千畝農場🤽🏿🚒、萬畝林場都成為了小學生社會實踐的基地。農場裏的親農耕活動、農業科普實踐🥒、創意手工等全方位的農業體驗項目,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參與和分享體驗的樂趣。

  我們在校園內開辟了“綠植生態園”和學生非常喜歡的“開心農場”💁🏽,讓他們利用課間時間為種植物澆水、除草,親眼見證生命的成長;到收獲時節,教師與學生一起采摘辛勤培育的蔬菜、果實⚈,享受其中樂趣和喜悅——其實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動動手”勞動,而是“轉身”成為農學院附屬小學後,圍繞陽光教育理念🏋🏻‍♂️,學校開展的“參與成長、關愛生命”德育主題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寬容、擔當,懂得了付出與收獲的關系。

  在大學支持下,我校還開展了“一班一品”班級課程活動🏕,即每個班級一種植物👨‍🔬,體現一種品格🧑🏽‍💻,促進班級文化建設。由農學院提供植物種子和花苗樹苗,學生從選班植🥋、種班植到養護班植;從觀察班植🔓🫢、講述班植到班級日誌;從班級養護、小組照顧到班級“小花園”☝🏻,孩子們不僅參與生命的成長、感受生命的意義,還學會了責任與耐心、等待與堅持🫅、互助與友善🩶,由此也形成了我們獨有的班級文化。

  利用農學院的資源👳🏽‍♀️,學校組建了第一支遊泳隊,正式開設了遊泳課🤟🏿,很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借助大學支持附校建設的項目資金,我們還聘請專業師資開設了粉畫課,聘請海軍軍樂團的老師擔任學校行進打擊樂教練;學校民樂團的師資以及足球、籃球等體育項目的教練也得到了更好的配備👩🏻‍🎨。專業師資的加入大大推動了我校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豐富的課程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課程文化熏陶下,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雅行、自信、健康、快樂的陽光少年正在茁壯成長。(作者 鄭金霞 系北京農學院附屬小學校長)

優勢互補得雙贏

  大學如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所以能源電力為特色的教育部直屬大學,2014年,我校與北京市昌平區教委建立起合作夥伴關系🙍🏽‍♂️,先後與昌平實驗小學、回龍觀中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華北電力大學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合作共建的總目標,是充分發揮大學資源優勢,“把附中附小打造成昌平區一流、具有一定領先水平的北京市優質示範品牌學校”。而建設好附屬學校,也是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解決教職工子女入學問題的重要途徑👩‍👩‍👦。

  從簽署共建協議、舉行揭牌儀式、更改校標校名、改版附校網站,到深入推進附屬學校建設的一系列舉措,提升了華電附中附小的品牌競爭力,社會認可程度顯著增加🌀。

  我們建立了理事會機製,變革附中、附小的學校治理體系🧘🏽‍♂️,同時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專家對附校發展進行診斷評估。同時,加強課程建設也成為多方面合作探索的重點。

  特色課程,可以成為學校的一張金名片。借助大學的能源電力特色優勢💋🥰,我們合作雙方在此發力,開發了“實踐與創新”“能源與環境”“經濟與法律”三門特色校本課程,分小學🐃、中學兩個系列16個主題,涉及無線電🛠、空氣動力科學、核科學🫴🏽、環保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

  英語課程資源往往是中小學的短板。合作中🪤👰‍♂️,大學選派了外籍教師到附校教授口語課程,更有外語系教授指導參與編寫附小英語繪本等校本課程🤸🏻‍♀️。

  附中、附小教師提升課程能力的需求十分旺盛🧑🏻‍🔧,大學就通過舉辦多種專題講座、主題沙龍、拓展實踐,組織他們到國內高水平中小學參觀學習、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來幫助附校教師開闊眼界🫷🏽,課程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都獲得了極大提高。

  同時⛹🏽‍♂️,依托大學生實踐與創新團隊🧗🏿‍♀️,我們開展了“少年科學家培養計劃”👯‍♀️,吸引中小學生共同參與創新實驗項目,完成了一些具有電力特色的設計作品。通過提供大學生課外輔導👩🏿‍🦰,聘請專業教練對附中😱、附小開設的特色體育項目給予專業指導和訓練✍🏼,以及對其師生進行藝術素質的培養等措施🚴🏻,附中附小基於課程整體建設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科研是高校的強項👨🏿‍🍼。我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以教學課題立項的方式,幫助附屬學校教師開展研究,並與昌平區教委協商,其申報課題以區級對待,充分調動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目前附中附小共申報教學研究項目14項。

  從建立合作到共建共贏🧚🏽,不僅雙雙提升了大學和附屬學校的辦學實力與社會影響力🔢,也實現了大學服務社會、解決自身發展瓶頸的雙贏目標🫲🏿。(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6-07-06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