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四天就是高考👩🏿🎓,中考亦已進入最後的沖刺階段。在此時♞,考生如何調整心態,也許已比復習功課更加重要。
於是有學生放氣球減壓,有人上網拜起了“考神”👙,更有家長跑到國子監、孔廟祈禱……
甭管哪種方式,考生與家長,都希冀有一個宣泄內心壓力的好辦法,一條能拋卻焦慮的捷徑。
樣本A
抱著鍛煉自己的心情
去高考
“高考只是一個人生體驗🚴🏼♀️🕖,不是改變命運的一步,不用緊張,你就抱著鍛煉自己的心情去感受就好。”自打女兒上了高三,楊新就開始跟女兒談心,楊新和妻子都在科研院所工作🙍♂️,對於孩子的未來,兩人的意見一致: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國內學習經歷💸,在國內上完大學之後再出國學習。
“沒有高考,孩子的學生時代是不完整的。高考是人生一個必做的科目,她可以從中學習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合理分配時間,如何增強心理抗壓能力🎫。這對個人的整體能力提高是有利的🫱🏽。”心理建設做了將近一年🫧,真到了快高考的時候👬🔼,女兒還是有些緊張♟,楊新也有一些焦慮,“很多同事、朋友的孩子都直接去國外了🫰🏻,我有時候也懷疑讓女兒在國內參加高考的這個決定究竟是否正確🐺。”
女兒緊張的時候🦟,楊新就會盡量帶著她在小區裏散步,拿上籃球兩人來一場對抗😎,或者帶孩子去打一會兒羽毛球🚷🤰🏽,“我還是她的羽毛球啟蒙教練呢。”而自己焦慮的時候🧏🏼♂️🤵🏽,楊新會給自己泡壺茶,或者幹脆去附近的羽毛球館打場球🌱。“運動過後心情就好了🫚。其實我不是為孩子參加高考緊張,是怕自己的想法影響了孩子的決定⛹🏽,怕這種決定給孩子的人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其實就是怕那不可預見的未知。”
楊新和愛人都盡量把自己的情緒在家庭之外解決,回到家在孩子面前都還保持平時的狀態,作息時間照舊,也沒有刻意安排放松方式,“家裏的秩序一切照舊🧑🏻🏭,我們不想做什麽改變👧,改變反而可能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不“上弦”
就怕學習“禿嚕”了
與楊新一家的應對方式截然相反,面對高考,曾強一家選擇“拒絕放松、堅持到底”🍀。
“我覺得自己不算緊張,可有時候總是不知不覺地走神兒,連開車的時候都會腦子突然空白一會兒。”曾強的兒子今年高考👁,從5月開始,他就有些心神不寧,自己當年沒有上過大學,職業學校畢業後就在一家大型國企做了工人,曾強總覺得自己的教育經歷🧖♀️,不僅影響了自己,也影響到了子孫的前程:“我這些年摔的跟頭起頭還是沒好好上學,不說別的,孩子上四年級之後1️⃣,我和他媽媽就基本輔導不上了。將來孩子考上大學,找工作的時候,我也很難給他提供助力👨🏽🍼。”
在這樣的心理影響下👩🎓,曾強特別希望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交的朋友都不一樣🪜。”他的兒子平時的成績雖然考大學沒問題,但是要想考上曾強希望的985院校還很懸🚏。“現在我就希望這次試卷能對孩子的路子。題是不是順手😖,能差出二三十分呢。”
曾強在兒子面前一直是嚴父的形象👩🏿🍼,這半年對兒子的要求更加嚴格了🧕,孩子每次模擬考試的卷子⚾️,他都盯著反復做🪴,“那小子心大,看著一點也不緊張,我要不給他上著弦🙉👨👩👦👦,還不禿嚕了。”即便臨近高考🪇,曾強也沒有放松對孩子的要求,最近幾天接兒子回家後還是讓他再多做些題,“萬一哪道題蒙上了呢。老師說這幾天讓孩子放松下,我覺得不用,半大小夥子,累不著他🦸🏽♀️👰🏻♀️。一放松再給松大了🤸🏿,後悔就晚了👷🏽♀️。”
觀點
首要原則
充分接納焦慮
而不是拒絕焦慮
“現在大家跟著我的話,閉上眼睛,放松心情。”5月29日晚上8點👩🏼🦱,“見合心理考前心態調整微課”的數個直播群中🎸,聽眾已經超過2000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蔣莉帶著聽眾做起了互動遊戲,“我只有一個要求👩🏿⚖️,腦子裏不要出現白色的大象……”
“這個小遊戲的目的是告訴大家,你越想去抵抗什麽想法的出現,它就偏偏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蔣莉將一張圖片發到微信群裏👨🏿💻,上面寫著六個字“越抵抗👩🏻🦼➡️、越加強”🧑🏻🦽。
常年從事學生心理輔導的蔣莉發現🎼,心態對於孩子的考試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面對重大考試🙌🏻🛅,80%的學生都會丟掉10分以上的“失誤分”:“在幾分就能定乾坤的中高考中,這顯然是一個很大的比重📼。”
然而面對考前的焦慮,絕大多數學生卻沒有良策應對,往往只會得到家長的幾句“別緊張、不著急”的安慰:“這種話實際上一點用都沒有。”
蔣莉坦言💇🏿♀️,降低考前焦慮的首要原則🎻,是要去充分地接納焦慮,而不是“拒絕焦慮”。實際上♜🧍🏻,考前焦慮水平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一般呈現為“倒U形”,也就是說,適當的焦慮和壓力🙍🏼,反而可以激發人的潛能🏇🏼:“正因為有一定的壓力,孩子才能有動力去學習,提高其成績,如果這麽去理解🧛🏽,就能接納自己有焦慮的心態。中高考也是孩子在現階段面臨的最大任務,能夠完成這個任務👨🏻🍼,也是鍛煉孩子的機會🧹。”
不過,家長與學生還是應該註意一些焦慮過度發出的“危險信號”。蔣莉介紹🥀,考試焦慮往往會從三方面有所表現。首先是身體方面的表現,如出現頭疼、腹瀉🕚、疲倦💁、失眠等情況👨👩👧;與此同時❎,焦慮也會有情緒方面的表示,比如情緒低落、容易發脾氣尤其是對身邊的人發脾氣等🕵🏽。
“身體反應和情緒反應就像信使🔲🎒,提醒你要註意了,如果還是沒有註意相關問題👩🏻🏫,那就可能出現行為上的影響,比如記憶力減退👱🏿、註意力無法集中或者拖延行為📈。”蔣莉表示,有些家長無法理解,為何自己的孩子快到考試🔏,反而沉迷於手機遊戲中:“其實這就是孩子希望降低焦慮的一種行為表現。”
蔣莉建議🧍🙎🏽♂️,降低考試前焦慮的方法很多,如慢跑𓀀🔌、靜坐等,考生還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暗示。與此同時,家長的焦慮情緒👩🏼🔬,一樣會影響到孩子,同樣需要去幹預:“家長之中👩🏿🎓,媽媽往往是焦慮的一方👨🏼🍳。到這個時候,要考慮媽媽離孩子‘遠’一點,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傳導給孩子,一些事情可以交給爸爸來處理💇。”(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