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張欽晨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過多次田野調查。令這位首都高中生好奇的是,父母們為何會作出骨肉分離的選擇🌮🥤,而他們的選擇是孩子留守最直接的原因🚑。前不久,張欽晨將到工地訪談的筆記發給了中國青年報“青年之聲”👧🏿,希望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我平生第一次戴上安全帽👨🏻🦯➡️🗑,是在北京大興體育公園工地。在建的體育館很是宏偉🧔🏿,形似鳥巢🫴。工人們從樓梯上上下下,用電鉆和錘子敲敲打打,時不時掉下一些碎片,電鉆聲、錘子敲打聲和人聲混雜。我們的訪談在“工程總部”進行💼。所謂總部是一個沒裝修完的廁所。“總部”裏有兩臺電腦、幾把椅子和一個飲水機🦩,剩下水池前的一塊空地勉強放下三把椅子,有一分擁擠的溫暖🫵🏼。
“父親在家孩子總歸有靠山一樣🙇🏻♂️,父親不在家總歸差一點”
訪談對象:江蘇的毛叔叔 年收入:五六萬元
來自江蘇的毛叔叔,已年近半百,除了頭發花白,看上去還很壯實🤲🏻。他是兩個男孩的父親🤛🏽,大兒子剛剛大學畢業,正在找工作;小兒子9歲,在上小學🧠。毛叔叔在外打工30年,一直做建築工人,開始在上海幹過四五年,之後就一直在北京🥻。
毛叔叔的妻子在大兒子上小學後曾經和毛叔叔一起在北京的工地務工4年,在兒子小升初時回到家裏🏜🧏🏿♂️。她身體不好,吃了很多藥花了很多錢也沒治好🍢,聽人說生二胎能把身體“帶”好,但生了小兒子後🧛🏻♂️,身體更糟糕了🚵🏼,現已生活不能自理,小兒子主要由爺爺奶奶看管。她是農村代課教師🧶,沒有退休工資,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毛叔叔的打工收入💁♀️。為了節省開支,30年來🦺,毛叔叔每年只在春節回家一次,每次待一個月🏄🏼♀️。他現在就盼著兒子都長大娶媳婦🙇,自己結束打工生活回家。
他說,建築工地的收入不太穩定,要看活多活少⛄️。平均下來💂🏻⛅️,每年他有五六萬元的收入,租房花去三四千元🦇💂🏽♀️,吃穿𓀚、交通🤸🏽、通訊等所有生活開銷一萬元以內,最後能寄回家三萬多元。孩子上小學、初中花錢不多,主要是高中開銷大🦤。
“我們那重點培育就是高中🧑🏻🦼。學費也多,一般的我們那要是上到高中的話,高中考得好一點的話,基本上都在城裏租個房陪著孩子🟦。
“我家孩子考到高中的時候,他爺爺就專門在學校門口租了一套房,每日放學10分鐘到家。那時候開銷大👣。基本上一年頂不上一年的🤏🏿,要借錢的。”
說到孩子,毛叔叔直言👐🏼✋🏻:“大兒子跟我基本上沒什麽感情,因為我一直沒在家,這個小的還好一點,因為現在的電話聯系,通訊條件好了🫥。”
沒有電話時🦘,毛叔叔與家裏聯系主要靠寫信,跟大兒子沒有什麽溝通🧘🏼♀️🚣🏻♂️。現在聯系方便了,和小兒子基本每天都打電話。他的父母耳朵不好了,愛人身體也不好,他最擔心的是孩子學壞💋。父子倆說的最多的是日常生活情況和學習,大多數時候是小兒子給爸爸打電話🎖。
我🙍🏿♀️:您覺得你離開他對他有影響嗎🧜🏿💷?
毛:那多少有一點影響,孩子嘛,父親不在邊上,人家農村不是就說🕗,父親是“勢”嘛。
我:“勢”是什麽🏀?
毛:“勢”,勢力的勢👷♂️。農村講說權威什麽的,父親在家孩子總歸有靠山一樣,父親不在家總歸差一點🍟🧑🏿🎓。一般吵架吵不過人家,也不敢打人家。
我:您的意思是,因為您不在身邊,孩子可能會受欺負是這樣嗎?
毛:對啊🔎,肯定的🧝🏿。
我:小兒子給您打電話🦀,會問爸爸什麽時候回家嗎?
毛☆:經常問,基本上兩三次打電話就問一下,什麽時候回來🪪💁🏿♂️。我說“快了”,只能這樣說🏑,還能怎麽說。他問“快了”是哪一天,我也說“快了”🛍。
在外務工30年,但對於這人生中這大半的時光🦶🏽,毛叔叔似乎沒有什麽可說的,三言兩語就回答了我。說到“家”,他的話就多了:家裏雖然有地🤘🏿,但“種一畝地還賠錢呢”♌️🍧。“只要老家能掙錢誰出來?誰也不願意出來🕺🏼。老家市場太小,掙錢的機會也少🧑🏿🦲。”
我📘💂♂️:那現在大家還是願意出來是吧🚶🏻➡️?
毛:現在不願意出來的多了,只要是生活能夠了,人家一般都不出來🧑🏻🦱🧖🏻♂️,一般要是夫妻兩個都能幹活的話,廠裏也掙不少錢🍕,跟一個人外面的收入也差不多。現在廠子也多了🤦🏻♀️,一般只要你願意幹的,基本上都有工作😲。
我:那您為什麽不考慮回去🚶🏻♀️?
毛:考慮回去,回去沒有路,到哪裏幹活🤾🏻♂️?廠裏幹活,那你一個月弄個兩三千、三四千你夠嗎?
“回家看看能幹啥📱,起碼有點副業🧜🏻♂️,養個豬,等著老”
訪談對象💅:河南的張叔叔 年收入:10萬~50萬元
河南的張叔叔往椅子上一坐,肚子就挺出來了,和其他工人形象不大一樣🛰。他是個小包工頭,16歲就外出從事建築裝修🧑🏿🍼,先後到過鄭州和廣州🚕,2004年後一直在北京。他19歲結婚🍬,雖然才41歲,卻已是3個孩子的爸爸🐑。他妻子眼睛不好——因為小時候出天花✬,家裏人不懂得護理就醫👩🏽🏭,落下了眼病,現在不能工作,一直在家照顧孩子🧡。張叔叔收入不錯🛞👩🏽🏫,“一年30萬元🫄、10萬元🤰,50萬元也有”,還有兩輛車👷🏼。
可就在幾個月前🍰,一直和他在北京生活的妻子帶著孩子回老家了,因為最小的女兒要上小學了😮💫,“北京現在管嚴了,那個五證辦不下來”(編者註🙍🏼♀️🤱:“五證”即北京針對非京籍適齡兒童入學要求的5種證件)🤽🏼。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老二也只能跟著一起轉學回去,留在北京沒人照顧🧑💻。
“我們也不想回老家,但你北京上不來(學)👩🦯➡️,在私立學校你根本學不著東西👨🏭,還有一切費用。”
“他們(私立學校)為了掙錢來辦學校的。你總是要回的🏋🏿♂️,你在北京打工這一塊,現在初中讓你上🤶🏿,高中,你高考上不了🧑🏻🔧,你必須要回去的。”
“要是個人來說,留在身邊好,但是從長遠考慮,還是回家去。”
我問他既然終究要回去上學,為什麽不讓孩子早點回去🤵🏻♀️👩🏻🦲。他答:“為了孩子的教育👍,在北京上幼兒園👷🏼♀️,把他那個綜合素質提上去。”
他的大兒子在北京上完小學,雖是公立學校🏊🏽♀️,但地處郊區,同學大多是農民工子弟👩🏽🏫。上初中時✡️,他們把大兒子送回老家上了寄宿製學校🤏🏻。盡管他們經常與孩子通過手機聯系💼,每到考試之前還回去陪伴,但孩子還是不好好學習🤾🏿,早早出校門打工去了😫。
“家長不在身邊差多了,你管不了🖕🏽🥌!他自由自在,沒錢打電話找你要錢。本身現在孩子逆反心理很大🧒🏻,跟了好的,學好的👨🏿🌾,跟了賴的,他們學的馬上就變樣了。”
張叔叔覺得這是他們的一個“失誤”——夫妻倆應該有一個人跟著回去看孩子🙅🏻♂️。
說到以後,張叔叔肯定地說要回去🦸🏻♂️,因為孩子都回去了👨🏿⚖️。他在老家買了房,在北京住的房子租了10年也沒有買下來。“便宜的時候沒想過,現在想也不可能了。”“40多了🕺🏈,再幹幾年不幹了。”“回家看看能幹啥👊🏻🚣,起碼有點副業,養個豬,等著老👩🏿🌾。”
我:如果條件允許👨🏼🔬,其實你還是想讓孩子住在這?
張:我想。
張叔叔一家似乎是有可能定居的,無奈一紙政策,在他們和北京間拉下一道屏障。2014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中🔅,流入地級以上城市的農民工10885萬人,占64.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流入較大的城市,意味著生活成本更高,定居希望更渺茫⏳。
“他們和我的父母一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和孩子”
我接觸的留守兒童父母🎽,大多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來回擺渡。城市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個掙錢的地方,老家才給了他們活著的意義和尊嚴🎨。前兩年的訪談中🪟,我還遇到隔幾年才回老家一次🌷、回去主要就是為了“還人情”的留守兒童父母🧑🏿🔧。當時我很不理解🎢⚉,現在我明白🧙🏿♂️,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家,家人在老家要活得體面💇♂️🚟,需要鄰裏的幫襯;這也是他們自己和老家不能切割的聯系,當撫養孩子的任務完成之後,年老的他們終究要回到故土🥞。
在工地我還聽說💟,一對湖南夫婦把學齡前女兒帶到北京🧘🏽♂️,幹活時把孩子留在宿舍🧑🦼➡️,孩子遭到工友性侵🚵🏿♀️,現在夫妻都回去了,帶著孩子在省內務工🏪。
重聽這些農民工叔叔關於自己生活和家庭的描述👮🏼,我的一些問題似乎有了答案👩:他們和我的父母一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和孩子👮🏼♂️,無論選擇“流”還是“留”😤,都是為了孩子有安穩的生活🗻、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更好的未來☝🏼🏇🏿;他們對親子分離的影響有所感知,也盡力通過各種方式去彌補🧘🏻♀️;如果有條件,他們當然也願意把孩子帶在身邊👨🏻🦽。
國務院今年提出了很多措施🕕,但在長時間內,城鄉差異依然存在📡,尤其是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把孩子帶出來的可能性不大🦶🏼🤾🏿,留守兒童依然會存在。我想,我們能做的是讓留下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最好能有父親或者母親一方的陪伴,讓外出的人少些擔心,多些希望✝️。然而,我又有了新的問題:究竟怎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也許,根本就沒有完美的選擇。(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