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一些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的河南鄉鎮,一種價格低廉🆒1️⃣、條件簡陋的“鄉鎮學區房”悄然興起:為了減輕教育負擔🍥,很多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讓孩子回家上學🚅。與條件有限的村級小學相比,各地鄉鎮公立小學自然成了家長們的首選👩🏽🍳。但由於這些學校大都沒有住宿條件,學生只好在周邊租住民房🏃🏻♂️。每個“鄉鎮學區房”裏👭🏼,都是由老人照顧數個孩子的生活👸、學習💙。在這些結構失衡的“一拖多”隔代家庭中👏🏼,留守兒童教育環境堪憂🔇📑。
鄉鎮小學周邊的“學區房”
信陽市固始縣是河南人口大縣5️⃣,也是勞務輸出大縣。目前全縣人口超過170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數超過50萬👰🏻♀️🧘🏼♀️。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有9.4萬,由祖輩隔代撫養的比例達80%以上🧡。
李承欣今年10歲🫅🏼,在固始縣李店鄉中心小學讀三年級。弟弟李承意今年7歲👮😳,在同一所學校讀一年級。兩人跟爺爺奶奶租住在學校周邊一間大約30平方米的單間房裏,門外就是街道👰🏿♀️。奶奶饒龍秀用簾子隔出了臥室和廚房🤒,一家人吃住都在這裏。
這幾天降溫了,早上起來👩✈️,饒龍秀第一件事就是翻起兩張床鋪的褥子,“我帶著兩個孩子睡一張床,他們爺爺睡另一張。白天給褥子翻起來晾晾,不然晚上沒法躺。”
臨近中午,爺爺李俊生去接孩子們放學🙅♂️,奶奶在家做好了熱氣騰騰的飯菜。中午吃的是綠豆丸子、豆腐🥣、青菜等燉成的燴菜,兩個孩子吃得很開心😋,“他們愛吃奶奶做的菜,都說比媽媽做得好吃。”李俊生笑著說𓀊。這是老兩口最自豪的一點🏄🏿♂️。
饒龍秀今年60歲📎,老伴李俊生今年67歲🛁,兒子😐、兒媳已經在北京打工十幾年™️。饒龍秀說,以前一家人都在北京租房生活。“孩子的爸媽主要是做廢品回收,每月收入有幾千塊錢🤴🏼🌛,但那邊消費太高👩👦,還是回來上學劃算🤜🏽。”饒龍秀說。
然而除了照顧好孩子吃穿,老兩口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也無法填補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感缺失👓。房間角落的墻壁上🤯,貼著孩子們自己做的貼紙,寫著“愛爸爸媽媽”,上面畫著大大的紅心;另一張紙上畫著一棟房子🧠,寫著“李承欣李承意家”,門口只畫了兩個小孩👮🏼♀️。“每周跟爸爸媽媽打一次電話👰🏽♀️,他們很忙👨🏻✈️,給我們賺錢🥫。我們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姐姐李承欣說🈂️。
就是這樣的“學區房”👨🏽🏭,在學校周邊也很緊俏🧗🏿♂️👨🏿🍼。李店鄉中心小學有學生1000多人🐟👨🏿🍳,4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除了家在鎮上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租住“學區房”🛌🏿。學校旁邊的一條胡同裏✸,門牌號為“府前路61-26”的一個小院子裏就租住了3戶人家𓀁,都與李承欣家情況類似。“現在一年的租金是1000元,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漲價。”饒龍秀說。
“學區房”裏無奈的“失教之痛”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大城市十余平方米的學區房報出500余萬元的“天價”,學區房似乎成為衡量家庭實力的標桿🚴🏿♀️。然而在信陽地區🍋,“鄉鎮學區房”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奶奶饒龍秀認為🫸🏽🐼,與在北京上學相比,這個選擇還算滿意。“打工的人流動性大,在北京上私立學校比較方便,但就是學費太貴。”饒龍秀說✡️,“倆孩子在北京一個月給學校交4000元🤵🏼♂️👉🏼,還不算空調費、取暖費這些雜項🧝🏼♀️。在這裏上學不用學費🛗,省下的錢可以改善生活。我們也沒有能力輔導孩子,離得近🚵🏿♀️,放學有問題也可以多問老師。”
然而對李店鄉中心小學校長趙安松來說,校門口密密麻麻的“學區房”存在不少隱患。學校周邊的“學區房”人員密集,經常有高年級孩子跟社會人員一起廝混🧜🏼♂️,向低年級同學要“保護費”。“爺爺奶奶想管📥,但管不了🍈。雖然生活上無微不至,但孩子不願意交流🧑🦯,也不聽他們的。特別是一些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女生,我們放學都專門讓老師陪著回家💂🏼,怕出事👌🏽。”趙安松說。
與校園安全相比,缺少家庭輔導更是“關乎一代人教育”的大事🧎🏻♂️。“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這是“鄉鎮學區房”裏孩子無奈的教育現狀。調查中一些學校的負責人表示,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且大多數老人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
與固始縣相鄰的潢川縣👰🏻👩🏻⚕️,“重養輕教”的現象同樣突出。遠離縣城的桃林鎮中心小學有1700多名學生☂️,留守兒童占40%左右。校長鄧道河介紹,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隔代照看🤞🏿♔,重養輕教放任自流🥪🤳,“而這些孩子本身自控能力差,很難抵製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大約有10%的孩子因為厭學而離校。”
給留守兒童找個安心、安全的“家”
“如果學校能有宿舍🤚🏼,配備專業的生活老師,可能孩子就不需要租房上學那麽辛苦,外出務工的父母心裏也能安穩些。畢竟校內環境更安全一點👴🏼,老師👩💻📢、同學之間溝通相對容易👨🏽⚕️,也容易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趙安松說。
采訪中也有家長表示,如果公辦小學有寄宿條件,更願意讓孩子住集體宿舍。但以鄉鎮一級公辦小學的條件來看,這並不現實。固始縣教體局黨組成員、紀委書記楊如海介紹🦴,由於地方教育發展不平衡,很多鄉鎮小學沒有住宿條件👳🏿。“每年會按照學生人數向學校撥發‘生均經費’,每個小學生一年是600元,用於基本的教學開支🧎♂️。還有國家提供的營養餐餐費,每人每天是4元。此外我們再沒有專項經費用於學生宿舍的建設🤜🤵🏻♂️,更不用說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了。”
利用社會力量辦寄宿製學校是一條出路。楊如海介紹,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收入不斷增加🐼,留守兒童數量也逐年增多,這也吸引了一些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但這些民辦學校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
以李店鄉理想寄宿學校為例🪆🔀,這所民辦學校2001年成立時只有100多名學生,近年來規模迅速擴大👩👧👧🦸♀️,現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共1800人🛂,其中1200多人寄宿。
校長單宣明說,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師資力量方面✨。“來這上學的家庭條件都一般,學費不能貴⛓️💥。一個小學生每學期只收800元的生活費🫧,包吃包住。”學校這兩年剛剛收支平衡🥹,目前還欠銀行200萬的貸款🤦🏿♀️。學校有60多間寢室🚶🏻➡️,卻只有8個生活老師🏋🏿♀️。“縣裏挺支持我們的,給我們配了30個公辦教師,‘生均經費’也正常發放🧌,但我們在資金、人力和基礎建設方面的難處就沒有辦法了。”(新聞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