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今年五歲了,但是他很少與父母、老師和同伴有眼神接觸👨🏿🦰,也不會主動跟同學和老師打招呼,老師要求小強做事情時,小強大多時候也不會回應☪️。去課間休息時間,小強從不跟同學一起玩遊戲🧘🏻♀️,有時老師會讓小強加入遊戲,但每次輪到其他同學玩時小強總會把玩具搶過來;有同學過來跟小強聊天時,小強總是反反復復說同一個話題。
小強喜歡旋轉身體🫃🏼,也喜歡旋轉的物品,如鐘表🩰🤽🏿。他還喜歡用手擺弄樹葉🙎🏽♀️,一到操場他就會到樹下撿樹葉👨🔬,然後用拇指和食指轉動樹葉🟥。老師讓小強把樹葉扔掉時💆🏽,小強就會跑開並大聲喊“下次叫老師不要扔掉樹葉,下次叫老師不要扔掉樹葉”🧒🏼。小強的感知覺有些異常,當外面的聲音很大時,他會感到很焦慮🏖,甚至會做出打自己的頭🟪👰🏼♀️、咬胳膊等自傷行為🧑🌾。
經過專業人員的診斷,小強被確診為孤獨症💅🏿。孤獨症👨🏻🦳,又稱孤獨症譜系障礙♊️👩🏽🔬、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表現為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以及狹窄興趣和特征各異的刻板行為🫢。在我國,孤獨症兒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不斷攀升的發現率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於2015年11月13日發布的數據,美國孤獨症的發病率為1∶45🏵。在歐洲和澳大利亞,孤獨症的發現率相對較低,分別是1∶100和1∶75。目前的研究發現亞裔人中孤獨症的出現率高於其他種族,如韓國的發現率為1∶38🤳。根據2015年10月我國首部全面介紹孤獨症的行業報告《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孤獨症者可能超過1000萬🏍,其中0到14歲群體可能超過200萬🤗。孤獨症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普遍和高發的發展性障礙📿,並遠遠超過癌症🏡、糖尿病以及艾滋病兒童的總和。
輕度孤獨症者能發起與他人的對話,但可能會由於反復說同一個話題等原因而導致無法維持對話;在交往過程中很難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勢和肢體動作等所表達的含義,比如在對話過程中同伴不時地看表,孤獨症者很可能不知道這代表著同伴已經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了。中度孤獨症者很難對他人的情緒情感“感同身受”,在對話中不會與他人有眼神接觸🧝🏻♀️👩🏼🔧,或無法理解和使用面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大多時候很難結交朋友建立友誼。重度孤獨症者則表現為明顯對他人沒有興趣,幾乎完全沒有社會交往,無法使用面部表情、手勢和肢體動作,似乎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
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成因
目前對於孤獨症者上述特點主要有三大理論解釋,心理理論、執行功能障礙和弱中央統合理論🧞♀️。從心理理論而言👰🏽♀️,孤獨症者很難通過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語言及語氣🥀、語調等信息理解和預測他人的想法及行為。執行功能理論認為,當進入社會交往場景或新環境時,孤獨症者可能無法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或堅持自己喜歡的特異社交儀式,如孤獨症者進入新環境時很容易產生焦慮或恐懼的情緒💓,或見到新朋友時一定要摸摸新朋友的頭🫶。弱中央統合理論認為👩🏽🦲,孤獨症者過分關註事物的部分或細節㊙️,無法將局部信息構建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如只關註於對話中的“只言片語”🔗,不能理解深層次的含義🧕,從而無法建立社交聯系或發展社交關系。
實際上孤獨症者受困於自身的限製,他想與外界溝通但找不到適當的方式,甚至有時候會通過問題行為😘、自傷行為等方式表達🤹🏻♂️。
有效的教育方法
孤獨症者的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並非是不可改變的,需要基於孤獨症者的特點👩🏻🦯➡️、需要和優勢選擇相應的教育方法🤾🏽♀️🛏。目前孤獨症者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的教育方法很多,有關鍵反應訓練、應用行為分析、視頻示範🫄🏽、同伴介入法😡、社交故事🕛、圖片溝通系統等等。例如關鍵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 PRT)模式以應用行為分析為理論基礎🦷,通過孤獨症兒童動機的激發😴,以及家庭的參與和自然情境下的幹預來提升其溝通和社交能力。如教育者手拿著透明盒子,裏面裝著孤獨症兒童喜愛的薯片🐵,引誘激發其說出“薯片”的動機🏄🏼♀️,再給予薯片。視頻示範則強調通過電子設備拍攝某一行為習慣或社交禮儀來教導孤獨症兒童識別正確的行為準則和社交信息👨🏿🌾👩💻,如刷牙的步驟、去水房打水需要排隊等🆗,通過讓孤獨症兒童觀看錄像並配合講解,使得孤獨症兒童切實在真實場景中掌握並實施🔫。圖片溝通系統則是針對重度孤獨症兒童使用的替代性的交流工具,由於很多重度孤獨症兒童無口語,訓練其使用圖片和他人交流(例如用畫有“蘋果”的圖片來表達午點想吃的水果),可以有效減少孤獨症兒童因交流不暢所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相關背景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於2013年9月正式成立。該中心是一個立足於基礎理論,面向社會實踐,以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主的教學科研機構🈴。該中心的成立,可以整合北師大教育💫、心理、腦科學研究等優勢資源🤚🏿,通過中心與各學科🧑🦯、機構建立起較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擴展教育研究的範圍,為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增長點。
延伸閱讀
改善孤獨症孩子的社交淡漠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目前最常見🧖、最嚴重、最難治療的兒童發展障礙之一。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社會交往困難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種核心症狀🕸。迄今為止,我們對改善他們的社交淡漠仍然沒有有效的辦法。早期的研究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不能很好地識別和理解社交信息(諸如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眼神等),這導致了他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無法做出有效的回應😜,也不能養成適應性的社交技能。
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對威脅性社交刺激的註意偏向,這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重要的註意資源分配策略🙅🏻♂️👩🦽➡️。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對威脅性社交刺激(諸如厭惡、憤怒、敵意面孔情緒)分配更多的註意資源🦸🏼♀️,以便及時地處理這些具有潛在威脅的信息,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心理或生理)。但是,如果這種註意偏向過於嚴重📔,會使我們沉迷於對威脅的擔憂🐪👐🏿,並耗費我們大量認知資源😎。這不僅使人們體驗到更多的社交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還會導致失眠、胃腸功能紊亂🦥、進食障礙、物質依賴🧝🏻♀️、疼痛等身心異常🛌🏻。雖然目前研究者們尚沒有明確對威脅性社交刺激的註意偏向與社交功能受損的關系,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過度偏向必然是自閉症譜系阻礙兒童康復和成長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