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給的4塊錢補助要全部用於食材的購買,但食材運輸👬🏻😺、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應該由誰支付呢?”四川長寧縣銅鼓中心校校長張永中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有兩個校點🤽🏼、877名學生,每天營養餐加工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工費、燃料費、運輸費等費用都要從學校公用經費中支出,給學校財務造成巨大壓力🎎。
張永中所在學校營養餐的額外費用只是鄉村學校中學校額外開支的其中之一🤓,寄宿生管理費、校車管理服務費、災後重建校的養護費🖖、鄉村民辦園的改建費♐️,等等✈️,“幾乎所有費用都要從公用經費裏面支出”。在一些鄉村學校,辦學經費90%的來源要靠公用經費的撥付🧞,辦學規模較大的學校,情況還稍微好一點,要是小規模鄉村學校,公用經費“都不夠日常支出”🧀。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多地采訪中發現🧑🏻🦯➡️,不少鄉村學校的發展前景被“錢”所困,從下面7個故事可一窺究竟🚣🏻♀️。
為了節約成本,教室裏光線暗也不開燈
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北川縣擂鼓鎮一所學校采訪,這所學校是災後重建的新學校👩🏼🚀,建築大氣😮💨、寬敞👩🦼,環境優美🔴,不過當記者走進一間教室時卻發現🌦,屋子裏光線較暗,屋頂的燈卻並沒有打開🧓🏼。
一問原因🎇,校長為難地說♒️🚶🏻♀️➡️:“學校運行成本太高🐻,不敢開燈。”
原來,災後重建的新學校都按高標準配置🫃,每間教室有9根熒光燈🙌🧑🏿🎨,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設備一應俱全,旱廁也改為水廁,食堂燃料也一改以往的煤炭為天然氣……然而🌅,這一切的代價是學校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幅增加。
這位校長算了一筆賬。每年,政府部門撥付給學校的辦公經費約30萬元🪰,但僅水費、電費和燃氣費一項開支就超過10萬元。“學校要正常運轉,還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比如安排教師培訓📺、辦公消耗用品的添置👩🏼,設施設備的維修加固等。”這位校長無奈地說,為了節約成本🔉,能不開的燈就不開,能不用的電子設備就不用了🛁。
鄉村寄宿製學校的管理成本該誰擔👋🏻?
“現在鄉村寄宿製學校與非寄宿製學校在教師編製和公用經費撥付上的政策是一樣的,而寄宿製學校的管理成本比非寄宿製學校要高得多🙇♀️。因此🤞,鄉村學校中🧨,經費最短缺的是寄宿製學校。”湖南中部某鄉村學校的一位副校長告訴記者。
這位副校長一一列舉了寄宿製學校的各項開支👵:寄宿製學校與非寄宿製學校相比🗂,一般每天要多3—4節早晚自習課,以每學期20周,每節課補助輔導教師15元計算🤞🏼,每個班每學期就需要4000余元,12個班的學校,需要近5萬元,占了公用經費的十分之一(每生每期公用經費800元)❤️🔥。因為學生晚上在學校寄宿,還要聘請兩名生活教師(男女生各一人),每學期要1.2萬元🧚🏽♀️。
“水電費增加也不是一筆小數目🦿,而汙水排放和學生生活垃圾的處理更是學校非常頭疼的問題。直接排放汙染大,周邊村民有意見,焚燒垃圾也不允許,可不焚燒又沒有地方填埋,一學期下來🚣🏿♀️,學校的垃圾堆得像座小山一樣。這些費用加起來🤾🏼,一學期又是1萬多元。”這位副校長說。
而撤點並校時🤘🏻,很多鄉村學校其實不具備寄宿條件♏️,各種學生生活設施都比較簡陋,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每學期用在設備設施添置和維護維修上的費用更不容小覷😗。
這樣一學期下來,公用經費的20%都用在了寄宿製管理增加的成本上,其它支出捉襟見肘就不難理解了🛍。有些學校還有食堂工友和門衛崗位的增加(或補助增多)🧝🏿♀️,這也會增加寄宿製管理的成本。
鄉村災後重建學校養護費誰出?
在四川“5.12”地震災區,災後重建讓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鄉村學生也和城市學生一樣🪷,享受著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災後重建,被災區群眾贊為“一步跨越30年”⏺。
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地震重災區的綿陽市某縣鄉村學校卻出現了“有人修,無人養”的情況:沖水廁所變成旱廁,食堂天然氣竈變成柴竈、煤竈,教學設施設備損壞嚴重,標準400米塑膠運動場因為年久失修,地面老化,被泥淤塞。
一位鄉村學校校長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是災後援建的,援建方給學校提供的是最好的設備🤾🏽♂️,但這些設備也給學校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學校每年可供支配的公用經費不到30萬元,而學校每年僅支付電費、損壞設施更換費用就超過20萬元。“因為學校不通自來水𓀝,援建方就給學校建了一套無塔變頻抽水裝備👨✈️,這套裝備一個月所耗電費就高達1萬多元🤹♀️!”
該校一位老師向記者反映,他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領著學生提水🏮,保證沖廁所的用水;沒有保潔人員👏🏽,就需要老師和學生花很長時間來打掃衛生🧑🏼🍳;現代化的食堂因為燒柴燒煤變得烏煙瘴氣😢。
校長無奈地說👩🏿🍼,沒有維護經費,條件越好🤦,給農村學校造成的負擔也越大🧑🏭。更為嚴重的是,該用的設備不能用🙆🏼,學生並不能從中受益;沒有維護,這些最好的設施設備又逐漸老化、損壞1️⃣👊🏿,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我們的運動場建成費用是600多萬元,沒有養護,現在嚴重老化了🪫,被泥淤住了一大半,讓人痛心啊!”
“行百裏者半九十”。條件再好的學校,缺乏管理和維護,也會變成一個“空架子”,師生反受其累。這位校長希望,相關部門對鄉村災後重建學校的養護問題引起重視🤦🏻,讓援建資源能更好地服務於鄉村教育。
一所鄉村學校的資金缺口有多大⚪️?
湖南省平江縣大橋中學校長阮南陽告訴記者,鄉村學校的辦學成本目前主要是靠學生的生均公用經費和向上級⚉、政府爭取的資金。“如我校的規模是760人,一學期公用經費大約有12萬元👫,其它的靠校長出外爭取一點。”
目前學校的公用經費主要是維持正常教學運轉和零星維修,水電費等。如學校是縣課改示範學校,一學期印導學案費用就達3萬元。
但是,目前學校還存在一些資金缺口👰🏿♀️:一是維修費用和環境改造,缺口將近2萬元😍;二是寄宿生管理費用,缺口將近1萬元(260名寄宿生)🙉;三是教師培訓的費用,缺口將近2萬元;四是工友工資的費用,缺口將近5萬元(學生搭餐在95%左右,請工4人)😣;五是保安工資的缺口,缺口將近1.2萬元👩👦。
目前農村教育成本的分擔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於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沒有強製的要求🧑🧑🧒,或者說一年應該投入多少,對其負責的範圍沒有規定和條文。二是對於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偏少🧜🏼。三是教師外出學習或跟班學習機會少,原因是經費不足。四是工友工資、保安工資政府不負擔🙋🏻♀️,靠學校自籌解決,實在是負擔重。
對此,阮南陽希望一是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扶持力度,國家應出臺相關規定或決議等督促地方政府對農村學校的投入🤵♂️;二是農村學校由於硬件建設及環境改造,或多或少都有欠賬現象,學校無償還能力,希望政府幫忙解決;三是政府應重視農村學校的用工問題及用工風險。
教師周轉房“入戶費”該誰來承擔?
學校教師周轉房建好了,本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長慶學校的老師們卻只能看著建好的周轉房在那空著,心裏頭酸酸的🔯🤰🏿。
長慶學校地處南溪的邊遠鄉鎮,但由於頂著區屬的“帽子”,享受不到農村學校的優惠政策,老師們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13年👦,南溪區全面推進“修建學生寄宿製建設項目👳♂️、教師周轉房項目、學生食堂建設項目和道路通暢工程”的農村義務教育“四大工程”,考慮到長慶學校的實際情況🎭👨🦽,決定通過改造舊樓的方式為學校教師添置周轉房。
然而🏄,長慶學校的50套周轉房,申請戶數不足20戶。
朱琴在長慶學校從教15年,她家住在離學校20多公裏外的汪家鎮,每天她都會花一個小時騎摩托車到學校上課👨🏻💻。遇到大霧天氣🏭,車速很慢,她常常要天不亮就起來趕路。“修建教師周轉房可是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老師可以有更多時間撲在工作上了!”
可是8000元的“入戶費”讓朱琴望“房”卻步。今年9月🟦,長慶學校的教師周轉房竣工🙉🔼,可是水、電、氣入戶的費用沒有明確該誰來交💁。由於沒有這部分資金👀,學校只能在周轉房分配方案中,把繳納“入戶費”作為了申請周轉房的條件之一🛍️。
李靜是資陽人,去年剛到學校工作,由於沒有住房👩🏭,她和其他老師一直住在學生宿舍,生活很不方便𓀒,一度想重新找工作的她,對教師周轉房充滿希望👩🏿⚖️。“像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一個月工資不到2000元👫,一年也存不夠8000元的入戶費啊!”
“我們的老師收入都不高,把這部分費用轉移到他們身上,我也於心不忍。”長慶學校校長文濤說,希望政府能給老師們一個說法,周轉房配套設施的費用到底該由誰來出,或者給老師們一定入住補助👧🏿。
鄉村小規模民辦幼兒園的會計賬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止戈鎮小太陽幼兒園是洪雅縣的一所民辦鄉村幼兒園🤶🏼,園長曹俊文介紹說,幼兒園從1997年9月1日開辦至今,經費一直較為緊張👱♀️。
曹俊文介紹,目前🤵🏿♀️👳🏻,幼兒園在園幼兒169名🥟,每人每學期繳納保育費1000元,每個月繳納生活費100元,這是這所民辦園全年的全部收入。
而日常支出方面:每天購買食材600多元,每個月校車油費大概2000元🪮,校車司機工資3600元,校車維護費至少200元,食堂工人師傅和門衛保安工資每月各1600元,8名教師每人每月1900元的工資。而在幼兒園的投資建設方面,幼兒園的玩具購置維修等每年需要1萬元🕵🏿♀️,手工耗材需要花費2000元🧒🏽,每月的水電氣費一共需要2500元。算起每天的開支🈚️↪️,曹俊文一項項記得很清楚。
“為了買校車,我貸了兩次款才籌齊所需費用。”曹俊文說,由於幼兒園辦在農村,孩子們住得比較分散,離幼兒園較遠,校車非常需要🙍🏼♀️。去年,她花了20多萬元,買了一輛37座的國標校車。去年為了擴建校舍,又花掉了10多萬元。
曹俊文說,幼兒園生源最好的時候,一年最多也就收入10來萬元,去年一年的投入花掉了自己好幾年的收入。
“要比硬件條件,我這肯定拼不過公辦園,只能提高幼兒園的服務質量和保教質量來吸納生源。”曹俊文說。
校長心聲:“多希望能靜下心來辦學📖。”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保石初中是安居區的一所鄉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學校的學生人數銳減,目前在校學生只有278人🫰🏻,學校每年的公用經費是每名學生800元,這是學校所有開支的來源💓。
校長簡中陽說👃,這些經費只能勉強的維持學校的運行。教師培訓、辦公經費✢🏋️、學生資料印刷費🔸、水電費以及日常的公雜費全部都要從這裏來支出。簡中陽從2014年開始在這所學校擔任校長🗯🗻,接手之前,學校還有20多萬元的債務,這幾年通過學校節約開支和國家的一些減免政策,目前還剩7萬多元需要償還👮🏽♂️。
“我大多數時候忙於如何去給學校爭取經費,多希望能靜下心來辦學。”簡中陽說,希望真正的管辦評分離能夠早日實現,能把校長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不用去擔心學校的硬件投入和經費問題,能夠安安心心地去思考如何做好教育。
在生源稀少的情況下,學校得不到更多的經費,一個校長顧不上抓教學質量,光這些事務性工作就夠校長頭疼的了👩🏻💼。 (記者 倪秀 王強 陽錫葉 通訊員 彭猛興)
專家觀點
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成本解決之道
過去一段時間內進行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撤並小規模學校的過程。在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大量的小規模學校被撤並👨🏽💻。而在小規模學校撤並的同時,在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背景下🫗#️⃣,一些學校的規模在逐漸縮小,成為新的小規模學校👨🏽🍼。在一些偏遠山區🎱,由於人口密度小、地形復雜♔、交通不發達等原因,大量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還將長期存在。
一般來說,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大量存在🖖🏽,並非是考慮到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優點通過政策設計與實施而進行的主動選擇,而是鄉村特定的學齡人口分布、地形特征🫃🏼、交通狀況、文化特點的被動產物。因此,現有的許多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資金配置模式,對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是不利的。我們要製定符合鄉村小規模學校實際的教育投入原則和標準💇♀️🍂,以保證鄉村小規模學校能夠健康發展🧖🏼♂️。
首先,要建立以班級數量為基礎🩴,充分考慮各年級應教科目數量的師資配置模式。小學教職工編製標準不適合鄉村學校🛀🏿,特別是鄉村小規模學校。一個小規模學校要想保證正常開齊課程🦪,第一步是按照班均標準進行師資配置🪕,第二步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按照所應開設科目的數量(年級)進行師資配置☦️🐉。
其次,建立以班級數量為基礎,適當考慮學生數量的教育經費配置模式🥍。“兩免一補”政策實施以來,鄉村學校公用經費不但得到了提高🧑🏿🏭,而且資金來源渠道改變了,由中央和省級財政共同承擔🤽🏿,這為鄉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分配改革提供了空間。在鄉村義務教育經費相對有了較大增長的情況下,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數量少、平均班額小,而班級相對較多的情況,公用經費應該以班級數量為基礎進行分配🙇🏼♀️🤞🏼,可以因學生數量不同而有一定差異🙆🏽♂️,但是不能相差太大。
解決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經費問題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向鄉村傾斜的教育經費配置政策,整體上解決鄉村教育因長期經費不足引發的問題🛌🏼;第二步,考慮小規模學校教育經費使用效率的衰減狀況,實現以班級為基礎進行教育經費配置⚂。
再次,推進小規模學校辦學硬件條件標準化建設。由於以往長期的教育投入不足🧃,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歷史欠賬較多,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全面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硬件條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硬件條件合格才能保證學校安全和運轉,因此,應該推進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目前,對大多數鄉村地區來說,如果沒有重大自然災難,保安全應該基本可以做到。但是👋🏼,要保證高質量運轉,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還需要進行較大改進。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改進應該視其是否長期存在,分項目做出改進規劃。
小規模學校撤並後,由於家校距離變遠或其他原因♔🪔,部分學生走讀存在一定困難,要住校學習🌙。因此,在小規模學校撤並後🧔🏽♀️,要建設標準化的寄宿製學校,給學生提供安全🧛🏽、健康和快樂的學習環境。寄宿製學校除了要在硬件建設上達標外👩👧,軟件建設也要跟上。目前,許多寄宿製學校在軟件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生活教師、學生生活單調等。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要加強寄宿製學校軟環境建設,充分考慮缺乏家庭關愛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創造類似家庭的環境,豐富學生生活🌽🕴,關註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滿足。要全額減免住宿費,對家庭困難和因學校撤並而住宿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補助🛒。
小學規模學校撤並後👩🏽,學生離家遠了👰🏼♀️,直接結果就是走讀學生家庭交通費用和其他費用增加👖。因此🧽,要對這些家庭給予補償。政府在計算節約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率時👩🏽🏫,需要把家庭增加的經濟負擔計算在內,由政府對這些家庭新增的教育負擔進行補償。只有把這些必要的家庭新增教育負擔計算在內的辦學效率才是真實的辦學效率Ⓜ️,否則,就是辦學成本的轉移🫨❣️。
在爭取相對充足的教育資源配置的同時,小規模學校也要積極挖掘其產出潛力,從而提高小規模學校的績效。
筆者認為,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績效⛈,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即:最大可能性地克服小規模學校的教育劣勢,最大可能性地發揮小規模學校的教育優勢☎️。小規模學校的教育劣勢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能改變的👎🏻,如小規模學校地理位置偏僻、與外部交流成本高,這種劣勢必須通過額外補償加以解決☝🏻;另一種是通過努力可以緩解的,如小規模學校教師校內合作機會缺乏,可以通過建立定期跨校交流來緩解。在發揮小規模學校的教育優勢方面,可以在充分了解與認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更有機會關註到每一個學生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培養農村小規模教師利用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優勢的能力來實現👊。(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