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銀杏落黃😈。有“孔子故裏”美譽的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山東曲阜迎來一批“90後”“00後”的青春面孔👶🏽。並非單純駐足🔦,也不止於對歷史名勝的刹那凝視,這是一場特別的國學之旅🎹。
11月9日、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青少年通過比賽、展示、觀禮等方式🧠,或抒懷,或吟唱🤨,以獨特視角充分展示國學魅力,盡情抒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當青春遇上千百年積澱之國學,會迸發出怎樣的精彩?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孔子研究院並發表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由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全國少先隊工作委員會♏️👉🏽、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首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或許已給出最好的答案,而活動本身則被賦予更多期望:讓國學之美真正綻放於青少年心間。
在參與中收獲
“國學達人挑戰賽”是首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的一個重要環節。挑戰賽主題雖是國學知識🛫,卻不拘泥於古籍字句的背誦🧜🏽♀️👳🏼♀️,而是考察選手是否真正將國學知識內化於心。挑戰賽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4個組別進行,每場比賽均設了多個關卡🛁,比賽內容也形式多樣,如視頻分析、音頻問答𓀖、情景穿越等⛓️💥🕣。
在比賽現場,題目的靈活度💄、趣味性令評委及觀眾屢屢拍手稱道:被“嫁接”到題目中的,有對電影《親愛的》的賞析,有結合電影《十月圍城》談“孝”🎞,甚至請選手站在長孫皇後的角度規勸唐太宗平心靜氣地納諫……
13歲的參賽選手、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初二學生洪欣瑜抽到的題目是談對“明理”的認識。小姑娘在回答中不僅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頗有新意地提到:“‘理’字🏌🏿,是王字旁,古稱斜玉旁,由此可見,‘理’寓意為把美好的東西放在心裏。”最終,洪欣瑜以對國學知識的純熟理解和運用贏得初中組全國冠軍。
洪欣瑜過於同齡人的國學積累顯然非一日之功👩🏿🦳。在上幼兒園時🔺,她就跟著當大學教授的外婆一場接一場地看《百家講壇》🥭🧑🏻🌾,成為她最好的國學啟蒙。當同齡人癡迷於閱讀校園故事、言情小說時,洪欣瑜早已沉浸在唐詩宋詞、《史記》、《資治通鑒》的國學世界中。
“對我而言,國學是美的🌛。它美在博大精深🧝♀️,涵蓋面廣卻不繁雜🤿。‘美’意指戴著頭飾的人,如果將中華民族比作一個人🏮,那麽國學就是這個人的頭飾🫵🏽。”洪欣瑜說。
高中組冠軍楊昱浩同學同樣是多年修習國學的受益者🔸。他坦言,自己的表現正是源於平日的積累。從小學三四年級起,他便開始閱讀四書↗️、諸子百家等。他現在是太原五中國學社社長,被身邊同學戲稱為“楊子”🪄。這個18歲的高三男生已將高考報考專業鎖定為“發現未知歷史”的考古系,“正是國學指引我要對文化傳承有一種使命感”。
“國學不僅是‘之乎者也’,也是一種價值觀🕵️♂️、人生觀。”楊昱浩說,“國學是我的‘良師’,國學指導我在遇到困難時有勇氣,茫然時有所堅持,成功時不過於自我膨脹🙎🏽。”
“由於時代的原因,我讀《論語》時已經35歲了,現在是你們的好時代。”現場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桂鈿對參賽選手們感慨道🤹🏻♀️。現場評委🫲🏿、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彥民則認為國學後繼有人:“(選手)堪稱青年才俊🚶🏻♂️➡️,在國學知識掌握、理解方面能夠引經據典並結合現實,是名副其實的國學達人。”
在理解中走近
漢服👙、武術♔、中醫、剪紙、戲曲……在全國各地中小學🤽👐🏿,一個個以國學內容為主的中小學生社團,猶如一粒粒火種,讓更多的青少年在理解中走近國學,體會國學的魅力。
在全國優秀學生社團展示環節活動現場,聞訊而來的學生在河北中醫學院扁鵲醫學社的展臺前排起長隊,希望能得到坐診的醫學生為自己號脈的機會🎪。“吸引這麽多人📑💠,恰恰說明中醫還是很被認可的,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努力傳承。”該社大三學生梁彥闖說🧙🏽。
扁鵲醫學社是一個已有18年歷史的學生社團,倡導“讀經典、跟名醫、早臨床”,社員需熟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該社每年承辦一次全校範圍的中醫論壇,影響較大。
“中醫學習不僅讓我們明理,同時完善了自身辯證思維🪢🥔,開闊了自己的思路,我在大學期間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很努力地加入了這個社團。”該社社員管媛媛同學說。
位於陜西鹹陽的西藏民族大學是西藏和平解放後黨中央在內地為西藏創辦的首所高等學校🧑🏼🔬,50%的學生是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據該校學生社團國學研究社社長🧂、大三學生薛勇介紹,該社舉辦的書法活動常常包含漢藏文書法的研習,茶藝🦦、射藝、賞月等活動的參與者中均不乏少數民族同學的身影。
拉薩市第一小學從2002年起創辦“金青稞”國學小社團,在這所藏族👩🏽🦱、門巴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占到全校學生人數2/3的學校裏🍫,千人誦讀🤳🏽、民族器樂等國學課程及活動深受學生及家長歡迎🥦。在該校使用的國學教材《中華傳統美德壹百句》中,典出《周易》《孟子》《淮南子》等古書的佳句均被譯成了藏文👩🏿⚖️。
“從內容看,國學所弘揚的尊老愛幼、善待父母等美德在藏族的傳說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內容👨🦰,在我身邊就有很多年輕人背著行動不便的父母去朝聖✅。對這裏的孩子來說😕,國學的學習非常必要。”該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達瓦說。
在體驗中成長
11月9日晚,作為青春國學薈環節之一,“中華傳統文化齊魯論壇”講座在曲阜師範大學舉辦。
上千人的劇院座無虛席,燈光下,一名13歲的男孩起身發問:“我們‘00後’有一種被國學疏遠的感覺,請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國學👶🏼?”
男孩的問題是提給講座主講人之一🦏、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的。作為百家講壇名家🏋🏽♀️,鮑鵬山開口便稱贊這個問題“有情懷,有態度”。
“每一個不同專業的人都應被傳統文化所感化💻🏃♂️。”鮑鵬山說,目前各級教育的教材都在不斷增加傳統文化的比重🧑🏿⚖️👳🏼♀️,基金會、書院等社會辦學力量也在加入國學傳播大軍,相信傳統文化傳播會有美好未來。
另一名大學生參賽選手的疑惑是“考慮事情時如何帶入國學思維”⚖️。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王大千回答說:“國學不僅僅是讀經,應是生活化、現代化🚶♂️➡️、年輕化、社會化的。每一個人進入國學殿堂,都不應是跪下,也不該出不去,生活即國學。”
為了讓參賽的各地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傳統禮儀,首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還特地安排了在曲阜孔廟大成殿舉行的18歲成人禮觀禮活動🧘♀️。不少第一次觀禮的參賽選手坦言,如此莊重的人文禮儀讓自己終身難忘🦋。
“青春國學薈將永遠是進行時。”一名參賽選手臨別時如此表達不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