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少藝’🥾,就沒有我的今天。”
說這話的年輕人叫許偉東,清華大學化學生物學基礎科學班2015屆畢業生🏋🏻♀️。這位清華“學霸”在校期間,連續3年學習成績排名年級第一👩🏽🦱,還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化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刊物《分析化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
今年本科畢業🏉,許偉東先後收到了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4所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他最終選擇了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赴美之前,他特意去了自己曾經就讀的小學——合肥少兒藝術學校🖖,答謝老師的培育之恩🐈。
師生歡聚時🧜♂️,這位高材生坦言,最感謝的老師是小學老師。他的母親韋女士也表示贊同👨🏻🦰,“如果沒有少藝,就沒有孩子的今天🎦😯。”
“少藝”是一所什麽樣的學校💸?
因為該校一直很低調,“把精力都放在了辦學上”🧥,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合肥市民還會誤以為這是一所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
其實,這是一所普通的小學,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成立於1998年🚋💋。但它不普通的是,它面向全體學生,將藝術教育滲透在校園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以實現“每個孩子都能找到一個舞臺,掌握一項藝術特長”的教育目標。
哈佛博士生為何最感謝的是小學老師
“孩子本來也可以進‘名校’的™️,但是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學校得離家近、而且不用過馬路🥱。”許偉東的母親韋女士說,很慶幸十幾年前社會上“擇校”的觀念還不是如此強烈,所以 “稀裏糊塗”地為孩子選了成立不久的“少藝”,成了該校的第2屆學生。
不過,即便在這尚無名氣的學校裏,她還是感受到了比其他家長更大的壓力,“那時身心交瘁👨🏻🦱🤵♂️,簡直要崩潰。”
“剛上學,孩子特別調皮💫,壓根兒坐不住,經常上著課就跑出去了。”她回憶👩🏽🍼,因為孩子天天挨訓,跟不上課,自己每天都被叫去見老師🚈,“最高峰時,一天去幾次學校🧑🏽🌾。”
這一切🪢,班主任陳老師看在眼裏,他告訴韋女士,“暫時不需要關註孩子的成績,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能讓他‘坐下來’,養成學習習慣。”
在陳老師的建議下♛🐍,韋女士讓孩子參加了校內開設的二胡選修班。同樣在學習二胡的過程中,一開始🎄,孩子還是跟不上⏏️,每次拉曲子都跑調🧑🏿🎨,引得哄堂大笑👩🏻🏭。
不過,這個天生愛動的孩子終於適應了枯燥的練習,成了班上二胡拉得最好的人😉,後來達到了業余9級的水平。
漸漸地,他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各種表演中,“他自信起來,開始享受到從未屬於他的成就感”。據韋女士介紹🉑,三年級起,孩子也開始變得愛學習起來,到五六年級🧑🏻,成績名列前茅。
“練琴不僅動腦而且動手,既鍛煉了孩子的定力,又開發了智力。”在她看來🫵🏿,孩子之所以能學好生物☮️、化學👩🏽⚕️,擅長實驗,這與當年練琴培養的動手能力是分不開的。“所以每當有人請教育兒經🏃🏻♂️,我總是建議,讓他學一門樂器🚐。”
像許偉東這樣“逆襲”成功的學生,合肥少兒藝校校長張玉玲張口就能報出一串名單。她告訴記者,學校沒有把“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而是明確提出🫁,只培養“合格+特長”的孩子。“教育必須面向所有孩子,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尖子’身上🧑🏽🎨,勢必忽略大多數人。”在她看來,藝術教育不僅不會影響孩子的文化課成績,相反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並且有助於開發智力,讓很多“後進生”變得上進起來👨🏽⚕️。
再“普通”的孩子也能找到舞臺
“不管你有沒有專業基礎,只要來到我們學校🧔🏿♂️,畢業後都會有一項藝術愛好與特長𓀛。”這是合肥少兒藝校的承諾🙇🏿♀️。
除了國家規定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藝術教育課程外,學校從2年級起就開設藝術必修課(書法和形體課)和藝術選修課✍🏽,其中包括國畫🙋🏽、西畫、聲樂🤞🏽、器樂、舞蹈、棋類等,學生根據興趣自選課程🕵🏽♀️。
待到二年級選修時,學校會組織家長會🛑,召集藝術專業老師挨個進行宣講,最後綜合家長🏊🏿♂️、學生、老師三方的意見,由家長填報專業。學期結束,藝術老師要給每位學生評定藝術等級6️⃣,發放藝術等級證書。
“孩子的天賦需要老師去發現。”聲樂老師林先蘭指導的校合唱團共有6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地考出來的”。
王思遠是合唱團的領唱🫵🏿,她曾被評為全國“優秀藝術特長生形象大使。”受到姐姐的影響👩⚖️🎭,弟弟王恩遠也報名參加了合唱團。林先蘭發現他的聲音條件不是太好,於是推薦他“改行”參加架子鼓選修班,沒想到他出眾的節奏感很快凸顯出來,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比賽中獲銀獎。
“我們的藝術教育是按規劃學實施的🏥,所以我們不會為了應對文藝匯演而搞突擊彩排🈚️。”張玉玲說,只有讓藝術教育變得“潤物細無聲”,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操與智力發展。
為了營造藝術氛圍,學校做出“硬性”要求,所有老師🫸🏼,包括文化課老師在內都要有一門藝術特長。現在數學老師宋艷燕已經能夠熟練地演奏陶笛了。
“你無法想象,全校組織1400多名學生和所有老師一起演奏陶笛的場面是多麽的震撼。”在她看來,數字與音符本身就是相同的語言。“如果老師不理解藝術,那就缺少了與學生溝通的語言🧑🏻🦱,現在課堂教學經常會用音樂的例子🫏🧫,以啟發他們的思維😟。”
把藝術教育“截留”在校園裏
“在很多小學,音樂老師都是副科老師,很少像我們這麽忙。”林先蘭平均一周要帶20時幾節課,如果遇上指導學生演出👩🔬,又要加上幾節課時量📰👨🏻🦳。在合肥少兒藝校,像她這樣超負荷運轉的藝術課老師比比皆是。
不過,即使老師如此辛苦🎵,學生在校內的所有藝術課程都不需要收取額外的費用,因此大大減輕了家長和學生的壓力。
“我妹妹的孩子在校外報了鋼琴和舞蹈,一周兩節課,要花300元,為此付出了大量的金錢、時間成本🧎🏻♂️。”合肥少兒藝校的一位家長向記者表示,“在少藝,孩子在課堂裏就能學習到藝術課程,無需接送🚣🏽,而且是全免費的,我們真是少操了多少心。”
正因為學校提供了如此便利的條件🦴,學藝術不再是富家子弟的“專利”♐️。這些年來🫵🏽,在合肥少兒藝校🔰,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脫穎而出,考入國內一流的藝術院校,圓了自己的藝術夢🤞🏿。
“像王思遠這樣的家庭🦫,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司機,母親沒有工作,如果不是學校提供免費的藝術教育,很難支付兩個孩子的藝術培訓費用,也抽不出時間接送兩個孩子。”舞蹈老師王晶晶告訴記者,最重要的是,很多孩子走上藝術道路並非他們天賦顯著,也不是家長主動的安排,完全是因為老師的發現與引導🧑🏻🦯➡️。
劉曼妮如今已是一名舞蹈教師🔽,不過生來並非一個舞蹈坯子😭。因為身材略胖🧑🏿🎓,在“少藝”跳舞的時候總是被安排在最後一排🚗。好在🧑🏽🎨,王晶晶很快註意到她良好的協調性,對她著重輔導。後來,劉曼妮跳成了“領舞”💒,後來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舞蹈系。
“對於家長不懂藝術的家庭來說,如果放在其他學校,孩子的特長不一定得到體現🏞,更不會走上專業的藝術道路。”在王晶晶看來,至少藝術讓孩子多了一條成長的路徑👷🏽♂️。“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擠在比拼文化課的路上🧵。”
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藝術教育依然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藝術課程開課率不足、藝術活動參與面小⛳️、藝術師資短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學校缺乏基本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評價製度尚未建立,這些問題製約了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
“只有在宏觀層面上拆除這些製度性的障礙,同時給予政策引導,才能為教師隊伍不斷註入新鮮血液,從而推動藝術教育在中小學的普及。”合肥當地的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