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刷屏”主力軍🔠👁🗨?“00後”👥!打電話、寫信、串門、一起去郊遊……這些80後兒時主要的社交方式早已式微。當00後乃至10後開始構建他們的朋友圈🍙,溝通方式變得“扁平化”了。據廣東省對1年級至6年級少年兒童的調查數據顯示🌯,微信🧑🏿、微博和QQ已成為當下兒童很重要的交流渠道🧑🏽🏫,其中兒童微信擁有率為55.1%🈂️,而58.1%的兒童擁有微博,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那麽在00後的朋友圈裏,他們都在跟誰“微社交”,又都關註哪些話題呢🅱️?
“低幼版”兒童微社交
●親朋好友是他們的社交對象,搶紅包與視頻是最重要的事
今年讀一年級的Vito早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微信號。但他微信號通訊錄裏的全都是親戚👩🦼、父母的朋友以及朋友的父母。因為跟他同齡的孩子有自己獨立微信號的人並不多。盧女士有一個7歲大的女兒📓,她一上小學就開始玩微信。微信對於她而言,把遠在老家的親朋好友都拉在了一起🌜,有時候可以視頻聊天,而逢年過節的時候📪,她更是對搶紅包相當熱衷。不論是參與搶紅包大戰,或者是直接發微信討紅包,紅包似乎成為兒童微社交與成人微社交完美的嫁接點👱♀️,也成為很多低幼小孩接觸到微信的啟蒙點🧑🏼🔧。
●各種表情、字母數字以及怪異象聲詞是他們的獨特語言
對於低幼孩子而言,語音對話基本上聊不到十句,他們就沒有耐心繼續下去。而亂按各種鍵以及發各種奇奇怪怪的表情,是他們的最愛。如果說微信對於成人是一種高效的溝通手段,則對於低幼的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就是畫板🙋🏿♂️、就是復讀機☸️。
“成熟版”兒童微社交
●用微信主要是方便了解資訊
某外國語實驗學校六年級的小張說,她用微信主要是上面有很多的資訊信息可以了解到——時事新聞、寵物💆🏽、購物、旅遊……她還關註了20多個微信公眾號🧑🏼🏭,如“英國那些事”🧗🏼。她自己也經常會在微信上發學校剛剛開幕的藝術節🦕、班裏有什麽好玩新鮮的事情等。“發之前也會考慮😿,發出去的話父母會怎麽想。”小張笑稱,她覺得把父母給屏蔽了也不好✮。
對於玩微信會不會影響學習的問題🦇,小張說一般不會⛈,因為主要還是用來交流和溝通⚡️✊🏽,關鍵是看自己如何使用和自己的自控能力。
●除了和家人聯系,微信還可轉發有趣話題
某外國語實驗學校六(5)班的小溫說,五年級下學期她就有了微信號。那時沒有手機,只有iPad,打不了電話🤷🏻♂️,就下載了微信註冊了微信號👨🏻🦽➡️。微信朋友圈只有30個左右的好友,自己的同學、家長以及小時的玩伴。她發的內容主要是作業,笑話,再就是和同學的交流。她認為,微信的好與壞💁🏼♂️,關鍵還是看自己。“微信不像遊戲,容易沉迷的”。
如何把控兒童微社交
●初期耍賴或以身作則
兒童配智能手機的還不多,學校裏更常見的是兒童手機。如果他耍賴要玩大人手機,那你也耍賴,設密碼🥼、謊稱手機壞了或者說今天朋友圈故障……初級階段🎀,能耍賴就耍賴,更可以以身作則,大家都少玩點,互相陪伴對方。
●直接略過微社交
孩子們在微社交裏玩的東西其實不像大人那麽細膩🩴,玩出了各種工作分享🦹🏻♂️🧚🏽、心靈感悟或者時事針砭🐅🪷,更多無非聊聊心情,某種青春萌動情愫🫸🏼,沒必要條條逼問。看到某一階段傷感太密集可以適當聊天。更多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吧♎️,誰都知道,他更多的時間是坐在學校裏聽課的🌨。
●時間控製,偶爾“唐僧”
孩子如果手機玩微社交時間過長肯定會影響學習效率,一般是需要“時間管理”的🩷,比如規定,只能睡前十分鐘看看搞笑視頻,放松一下就睡覺。如果臨近段考或者期末考🍯,肯定一個月是不可以玩手機的。寒暑假可以稍微松動一點🧝🏼♂️,每天按照規定時間玩,形成規矩,自然也不被討厭吧👨🏼🎤。當然,不反對你做做唐僧,偶爾發送你認為重要的突發新聞、教育文章或者他感興趣的課外類知識🧁,雖然悟空會煩,可始終逃不過你的手心呀。
鏈接>>>
“小朋友圈”的熱門話題
畢業“離別惆悵”
這類熱門話題每年五六月都要輪回一次,畢業季大家的離別情緒最容易在孩子的朋友圈傳染🙏。
流行英文熱
小朋友喜歡在朋友圈曬英文,很多還是英文縮寫!在廣東龍崗上學的六年級學生小李說,從有朋友圈那天起,他就只在朋友圈寫英文,“周圍好多有微信的同學都這樣,英文的交流方式可能更安全吧📅,至少心理上會有點安慰👨🏿🦲,大人沒耐心看我寫的英文句子。”
喜歡“求解救”咨詢作業
“求解救⚅,今天的數學作業具體是48頁的25-30題,還是15-30題”,“今天作業💇♀️,最後一道題🙆🏽♂️,中間解題過程誰有”,類似“求解救”的作業咨詢是朋友圈的常態🔟,刷這些小朋友的朋友圈,每周出現頻率至少3次以上。(新聞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