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網絡威脅🩷,正漸漸逼近全國3億多未成年人。6月1日👖,第二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大力關註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
培養造就“中國好網民”
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同日發布的《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網絡用戶日漸呈現低齡化的特點,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青少年對互聯網信任度高、依賴性強,但網絡安全意識薄弱。
“我們在今天啟動就是要突出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從基礎做起、從娃娃抓起,培育造就新一代的‘中國好網民’。”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在“贏在未來”啟動儀式上強調📘,做“中國好網民”,關鍵要做到“四有”: 一是有高度的安全意識,網絡安全最大的風險是沒有意識到風險🙇🏽♂️,網絡安全隱患就在身邊👩❤️💋👨;二是有文明的網絡素養,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三是有守法的行為習慣,在網絡空間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網下不能做的事網上同樣不能做;四是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看得見陷阱、擋得了暗箭、補得上漏洞,不輕易下載來路不明的程序🦔,不隨便轉發有害信息,註意保護個人賬號和密碼👩🏫,及時更新應用程序補丁,讓網絡不法分子無機可乘📱。
“培育‘四有’好網民🏃♂️➡️🫃🏼,要做到四點🧑🏿🦱。”魯煒稱🧝🏿💆🏻♀️,一要從教育入手,要建立健全全社會網絡安全宣傳教育體系🤳🏿;二要從娃娃抓起👩🏿🦲,要推動網絡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要開展“護苗”“凈網”等專項行動,鏟除淫穢色情、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為青少年成長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三要從自身做起,維護網絡安全人人有責;四要全社會參與,需要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
釣魚網站、病毒木馬、詐騙短信……這些對民眾們來說都不陌生;隱私泄露🃏、賬戶破解🏣、系統漏洞……這些離大眾的生活並不遙遠🧔。對青少年來說🔒,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網絡安全知識便顯得尤為重要👐🏼。
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少先隊員代表王佳一為中國科技館的國家網絡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揭牌,這是由360公司做技術指導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關註網絡安全的青少年科普基地,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高科技網絡安全互動體驗基地。
我國網民網絡安全意識整體薄弱
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在啟動儀式上發布了《2015我國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這份我國“首次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揭示的很多我們平常忽略或根本不在意的現象反映出,不僅僅是青少年群體,我國下至7歲孩童,上至60歲以上的老人,均表現出網絡安全意識薄弱,基礎技能普遍不足🚶➡️。
“定期更換密碼”最被普遍忽略🧏,在調查中,僅有18.36%的人定期更換密碼;17.05%的被調查者從不更換密碼;另有64.59%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才更換密碼;75.93%的被調查者甚至多賬戶使用同一密碼🤽🏻,這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高達82.39%;44.42%的被調查者使用生日🧙🏽♂️、電話號碼或姓名全拼設置密碼,其中青少年比例達49.58%。
此外🫷,在計算機安全使用上🏌️👨👦👦,離開時不鎖定計算機、不設置開機密碼的分別占62.08%和51.51%;不備份個人重要文件的占54.95%;使用存儲介質(U盤、移動硬盤)前不進行病毒掃描的占21.21%。
隨意連接公共免費WiFi🚂,已引發諸多安全問題,很容易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在調查中😄,有高達80.21%的人會尋找公共免費WiFi,連接後瀏覽網頁和使用即時通信工具的被調查者占45.29%,更有38.96%的被調查者甚至在公共無密碼WiFi環境下進行網上支付🪃。
與此現象相關聯,隨著二維碼的普及🙋🏼♂️,借助二維碼進行傳播的手機病毒、惡意程序也日益增加。被調查者遇到廣告宣傳中有二維碼時,“偶爾掃👩🏻🏭,擔心不安全,但不知道怎麽確認安全”的比例為46.31%,“從來不掃,認為不安全”的僅占16.73%,青少年被調查者中,“經常掃,不考慮是否安全”的比例占40.3%🔫。
網民普遍缺乏安全意識🛌🏻,但借助互聯網行使詐騙的案例卻屢見不鮮⤵️,調查顯示🚴♀️,遇到過網絡詐騙的被調查者高達55.18%🛶;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的僅占12.35%👈🏼;覺得“金額不大,懶得處理”和“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分別為16.82%和26.01%,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網民🐳🧑🏿🍼,“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比例占34.08%。
“當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不足♔,公眾缺乏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渠道。”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洪京一在解析報告時說,“當前我國網民整體維權意識不高。亟須加強對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公眾個人信息保護能力🧋。”(新聞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