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電視劇《虎媽貓爸》的熱播💁🏽♀️👏,類似學區房、興趣班、隔代教育等諸多老生常談的教育話題,又一次大大咧咧地躥出來,毫不留情地刺激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小小玻璃心。
我還是挺喜歡趙薇演的那個老虎媽媽的。他們那一大家子,好像只有她這個母親的現實感還算正常👶,可以清醒地認識到“小孩子不可以一直活在童話裏”⛹🏼♂️,因此🏋🏼,我也真心覺得由她一人承擔起“虎媽”的責任很不容易💼。
至於她唯一的糊塗之處,就是遲遲等到孩子快要上小學的時候,才意識到他們需要來自家長的管教,不應該一直生活在過度寵溺他們的爺爺奶奶身邊💴。似乎🕵🏿♂️,如果沒有學校課業方面的要求,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就僅僅需要吃得好👩🏽🦱、睡得香🧑🏼🦱,有人伺候陪著玩這麽簡單🙎🏿。
生活中這樣的媽媽其實不少⚰️。
也許在這些虎媽看來🫘,養育孩子,就像是製作一份蔬菜沙拉,臨到端上桌子之前,認真檢查一番♿️,缺了黃瓜我就加黃瓜,少了生菜我就去買生菜,很簡單。同樣的道理👳♂️,上學之前的這幾年,爺爺奶奶太嬌慣♻🧗🏼♀️,也沒什麽太大的關系🖋,缺少規矩,接下來有我教育他遵守規矩,不愛學習,接下來有我要求他好好學習。
只可惜我們的孩子不是蔬菜沙拉🦬,沙拉裏的黃瓜和生菜,先放哪個後放哪個當然都沒什麽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愛和管教🔀,最好還是不要在截然分開的兩個時間段,由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來分別進行比較好。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虎媽把孩子接回自己家🔆,從刷牙洗臉的這些小事開始培養小公主的自立能力。這個目標無疑是正確的🍂,每個孩子都需要學會自己刷牙——但是🧑🎨,相對於把孩子一個人關在廁所裏痛哭流涕⛹🏼♂️,不刷牙就堅決不放出來的這種“方法”👩🏽🦱,我更推崇在他兩歲的時候🤵🏼♀️,讓他躺在媽媽的大腿上,讓媽媽一邊握住他的小手🧍🏻,一邊唱著刷牙的兒歌,兩個人在一起嘻嘻哈哈地不那麽生硬地進行👎。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可以在接受管教的同時,感受到溫柔和疼愛,他們的內心也就更容易把外界的規範🧙🏻♀️,內化成自我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至於活得太過分裂。
生活中見過很多日子過得不太愉快的年輕人👰♀️,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難發現工作中的樂趣。似乎工作對他們來說,僅僅是為了獲得用來買面包的那點兒報酬。枯燥無味的工作和美好的個人生活之間👨🏿⚕️👨🏿🍼,僅僅是一種十分極端的對立,就像他們曾經成長的家庭之中🍆,管教和關愛是完全來自嚴重對立的媽媽和奶奶。
這樣寫,會不會嚇壞那些還沒有把孩子接回家的虎媽?
我是真的希望能嚇到她們一點點🤟🏿,讓她們提早把孩子接回自己的家中。畢竟我們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除了古詩、英語、鋼琴、舞蹈、珠心算這些特長之外,還需要在父母身邊生活👨🏼🚀,逐漸學會很多更普遍也更重要的東西👰🏻♀️,比如怎樣做一個女孩/男孩🧑🏻🔬?怎樣表達願望和請求幫助🚵🤥?怎樣忍受暫時的被限製和被冷落?
另外,還有一點小小的建議🚈,跟剛剛接手孩子教育的虎媽們分享:很有可能🚵🏻♀️,你在這個小朋友身上🧑🦯,看到某些“不應該”出現在他這個年紀的缺點和毛病。就像劇中的虎媽一樣,發現5歲的女兒還像個兩歲的小屁孩一樣不會自己刷牙🩸。
在這樣的時候🚴🏿♀️,請您對自己和孩子都多多保留一分耐心👨🏻🦰。畢竟,很有可能,在這個孩子兩歲到5歲的時間裏🧝🏽♀️,他身邊的確沒有人幫助過他學會刷牙🧖🏽♂️🫲🏿。簡單地說⏰,在刷牙這件具體的小事上,他的確還停留在一個兩歲小朋友的心智水平上。
所以呢🦻🏿?我們誰都不會對著一個只有兩歲的不會刷牙的孩子大發雷霆,是不是?
兒童的身心發展🕘🛐,本身就不是一個完全一致的過程。小學校園裏🦫🧝🏼♂️,我見過不少會做小數乘法的大孩子,只是因為不會自己系鞋帶,就一直只穿松緊口的運動鞋——他們的手指鍛煉很少啊🤶🏼!同樣的道理,不要以為5歲的孩子,就一定能把所有在5歲應該會做的事情都做得特別好。說不定👈🏽,他只是把原本可以練習自己刷牙、吃飯、系鞋帶的時間,都用在前往特長班的路上了👏🏿。(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