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完成40公裏對於一名中學生來說▶️,必定是一次對體力與意誌的巨大考驗,近日,昆明三牛中學在高一和初二兩個年級組織了這種“馬拉松”拉練。消息一傳出🦞,便在社會上掀起了波瀾,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擔心學生吃不消🤌🏽,還有人為學校的大膽捏了一把汗。
“我可不敢讓孩子徒步走這麽遠的距離,”北京一名高二學生的家長黃女士對普通學生能一天走完40公裏表示懷疑,更從未想過讓自己的孩子嘗試這種極限挑戰👰🏻♀️,“孩子從未有過這種體驗,當然☞,作為家長🧑🏿🔧🦇,我們也覺得讓孩子走這麽遠的路,實在有點冒險🧖♀️。”
和黃女士持相同觀點的家長不在少數,記者近日采訪的幾位家長中👲🏻🧑🏻✈️,即便有人高度認可孩子需要進行體力和意誌極限的雙重磨練🏄🏽♂️,但也沒有哪個家庭真的做過這種嘗試。
在北京某中學體育老師劉浩看來,很難從一名教師的角度對昆明三牛中學的“大膽”舉措予以積極評價,“我只能說,好在沒有出事,一旦出了事,一定是大事。”
劉浩說:“現在學生體質和意誌品質弱是普遍現象,學校的‘小心謹慎’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站在學校的立場上看,學校如果不小心翼翼,實在很難承擔孩子出事的後果。”
近些年🕝,有關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意外受傷甚至猝死的事情屢屢發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為此對簿公堂的一幕也頻頻出現。為了規避學校的風險,也為了減少校方的麻煩🤴,有些學校拆掉了雙杠👩🏽,有的學校不允許學生做劇烈運動,極致的現象是個別學校出現了沒有孩子踢球的足球場和被鎖上籃筐的籃球架🫄。
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在參加體育活動中“出事”也成了輿論關註的一個焦點。此次昆明三牛中學組織學生進行馬拉松徒步拉練,有不少媒體進行了報道🧑🍼🎍,不過,有關學生暈倒、嘔吐、崩潰等表述🕋,往往被做進了媒體報道的標題中📪,但據昆明三牛中學校長韓守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有個別學生(10人左右)在拉練過程中身體不適,主要是因為勞累🦩、腳疼👩🏽🎓,還有個別人頭暈,上服務車休息一段時間☝🏻,在車上進行治療後,多數人能自己下車繼續前進。”
兩個年級的900多名學生參加此次馬拉松遠足拉練,約有10人感到身體不適,但這幾個人卻成了輿論的關註點,這足以顯示一所學校在舉辦像馬拉松遠足拉練這樣的活動時,不得不承受的風險壓力。
不過,在韓守信看來,只要學校準備充分,且學生是長期參加體育鍛煉,所謂的風險都是可控的。
“學校專門召開了多次會議研究安排,並製訂了活動實施方案👃🏿,對交通安全和學生身體狀況等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考慮,聯系了公安部門、衛生部門,有警察、醫生、各種服務車輛全程陪同,進行分班、分組管理和保護,學校領導和老師都全程參加,時刻關註學生情況,及時作出安排,保障活動安全順利進行。”
據韓守信介紹,昆明三牛中學把體育課程稱為學校第一課程,初中每周四節體育課,高中三節體育課,還有上午☮️、下午兩個大課間進行業余活動。冬季大課間為集體跑操☝🏿📥,上午、下午大約各跑1500米,其他三季是做學校自主研發的韻律操🧖♂️。
在學校的準備工作充分並且相信學生的身體素質具備挑戰高強度運動的情況下,這樣一場馬拉松遠足拉練才有了可行性🧑🏽🎤。
家長對子女能否勝任這種挑戰的擔憂不可避免,不過♋️,校方把活動的理念🩳、目標及活動組織保障向學生和家長講清楚後,家長基本上都對活動表示支持。韓守信介紹,還有的家長主動要求一起參加這次遠足拉練活動。
學生無疑將這樣一次遠足拉練視為一次寶貴的人生收獲。
“沒有征服不了的山峰🐓,沒有用翅膀分割不了的藍天,沒有不能用雙腳丈量的道路。步步驚心,步步艱難👩🏻🚀,步步挑戰。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我的目標還在前方閃閃發光👨🏼🎨,我怎麽能不去追呢?’這是我在途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有多少次體力不支😟🧔🏼♂️,有多少次想要放棄👨🏿🍼,都是這句話讓我振奮,讓我提起腳步去追逐”;“有一段時間我都想回去了👇,可是同學們鼓勵的話和執著的眼神讓我重燃了希望。腳上的酸痛感開始蔓延了,後來🏊🏼♀️,整個腳掌都浸沒在酸痛感中🤸。也許是我平時的生活太安逸了,當時這點兒痛讓我都快放棄了,可我前面的一名男同學,大方地把書包給我和另一名女生拉著,他則背著書包拖著我倆走。”
磨練意誌、成長心靈🧝🏿♀️、強壯精神、承擔責任;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自己深刻的體驗,用體驗召喚生命內力的覺醒🏣。這些都是一次馬拉松遠足拉練對學生的意義,超出了單純的體能考驗🕋,卻與“體育是教育”的本質相契合。
在中國,很少有中學能逃脫升學率的壓力,這也成了很多學校不重視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另一個誘因,韓守信坦言,“昆明三牛中學的中高考升學率壓力也大🦞,但升學率和體育活動並不矛盾,特別是把有意義的體育活動設計成學校一門活動課程來做。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不但能很好地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還能通過體育活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精神和意誌,使學生達到身心健康🫱🏽。有了良好的身體、堅定的意誌👨🏻🦼、頑強的精神🤍,對學習會起到保障和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
遺憾的是,對於國內很多學校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體育是教育”的真諦。(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