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1️⃣,杭州商學院人文分院閱讀調查小組同學開展了一次“大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隨機對550位同學進行了面對面調查,回收有效答卷550份。
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都有🧀。調查發現🐔,閱讀在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中依然是占據著主要地位,體育活動占了10.34%🈯️🏊🏼♂️,上網和閱讀各類書刊則各占了35.61%和36.21%👌🏼,其余的(閑逛等)則占17.84%。手機閱讀算不算閱讀?大學生及老師們說法不一。
大學生每月平均讀書1.5本
調查發現,34.78%的大學生每天花1小時左右的時間課外閱讀,45.65%的同學花1~2小時,12%的同學花2~3小時作課外閱讀,7.61%的同學則花3小時以上的時間。
數據顯示🚑,閱讀時間最長的人群和最短的人群🪠,都集中在大四。浙江工商大學學生處李老師給出了解讀:大四的學生,有的專心備戰考研考公務員,所以閱讀時間就長了,而也有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實習🌴、就業,相對用於閱讀的時間就少了↪️。
關於每月課外閱讀書目數量情況:大學生每月課外閱讀數量平均在1.52本,299人每月課外閱讀是一本以下★,也有208人每月課外閱讀為2~3本🤵🏽♀️,而每月課外閱讀達到3本以上的僅有40人,表明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課外閱讀量還不夠理想🫴🏿,有待增加閱讀量。
“平均一個學生一個學期有8~10門課,每門課至少會有一本教材或指定讀物,從總體的量上看是並不會少的。”在浙江科技學院陶老師看來⬜️🧛🏻,學生要加強的🚣,主要是課外的自覺閱讀方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大學生的閱讀書籍類型🥶,又有什麽特點呢?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是小說,其次是文學類作品和體育娛樂雜誌👨🏽🔬,相比而言,與專業相關的書箱並非關註的重點⏱。
手機和網絡閱讀算不算閱讀
為什麽閱讀的“貧富”差距這麽大?關於閱讀困難的答題或許能給出答案:
認為書價高是影響學生購書閱讀的主要原因的✍🏽,占據了30%🧙🏼♀️;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為主要影響因子的占據了34%✋🏿;缺少讀書氛圍原因占據了18%🐃,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書占據了10%;其他原因比如不愛看書👩🏻🦼➡️、圖書選擇恐懼症占據了8%👨🏽🍳。
確實,浙江科技學院胡波老師表示,專業書的定價基本上在30元以上,不乏上百甚至幾百的🧑🏻🎄,不光對學生、對老師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很多時候寄希望於圖書館。但是🤌🏽,相對而言,圖書館的圖書更新速度較慢🖐🏿。而且,圖書館工作人員因專業知識所限不一定能及時掌握不同學科的新書走向🐨。胡波老師也希望能夠多些向他那樣“多事”的老師同學🔗,可以經常給圖書館提提建議🥐,開開書單,於大家都方便有益。
也有同學在接受面談時也提出了疑問🛄:網絡閱讀算不算閱讀🥃,讀網絡文學算不算閱讀🧑🏿🏭?閱讀各類學術論文算不算閱讀🚧?
確實,關於被訪者提出的質疑,大學老師有不同的解讀。
贊成派認為,讀總比不讀好🧑🏽🎤,碎片化閱讀同樣可以收獲知識,反對派指出人們會因移動閱讀而喪失閱讀和思考的能力。
贊同者浙江工商大學馮珺老師就是一個微信的強烈推薦者👩🏻✈️,他的手機訂閱號有200多個🏇🏻🍯,主要是與專業相關的,他的電子閱讀器也是不離包的😑。在他看來🍖,碎片化的閱讀恰好是滿足了信息需求,也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而且,移動閱讀時代的閱讀信息更對口👨🏻🎤,需要什麽就能獲取什麽👩🏻🦳🛝,甚至有專門的平臺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
當然🏄♂️,也有人認為🧝🏿♂️,微博微信上信息量大,不懂篩選🫃🏽,從第一條刷到最後一條,時間就在一點一推間溜走了🤹🏻♂️。往往深陷信息中不可自拔,還喪失了深閱讀的能力🧏♀️,誤以為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就能代替深閱讀。
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韓教授更是認為🏃,養成快餐式閱讀習慣後,要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思想深刻的作品,恐怕會存在困難🏄♂️。因此,培養對紙質圖書的閱讀習慣仍然是當前數字化閱讀背景下非常重要的方面👩🏽🏫。(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