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書包、厚重的鏡片、做不完的習題測試,似乎是畢業班學生的“標配”。而記者在日前落下帷幕的第35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決賽現場,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人頭攢動的參賽項目展區,200多個展位按照學科類別有序排列。來自北京市3所中學初三年級的宋禹婕、李佳蓓和魏光浩,因誌趣相投而組成科技創新小團隊,他們帶來了歷經兩年多調查取樣的“霧霾與人體健康”項目。
據粗略統計,入圍第35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決賽的197個項目中⤵️,70個項目由初三、高三學生承擔,占1/3以上🚥。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鉆研,生動演繹著畢業班裏的科技創新夢⛩。
他們的眼裏裝著生活
北京市育才學校初三學生馬方可至今還清晰記得🈚️🧠,某天刷朋友圈時,一篇名為《河南村裏的北京》的文章帶給她的震撼。拆遷中的棚戶區👨👨👧👧、垃圾堆上的小夥伴🫳🏽、滑土坡的小姑娘,這些城裏孩子想都想不到的場景和圖片中孩子們臉上滿足的笑容,讓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北京市有800多萬外來人口,他們的真實生存環境是怎樣的?他們的孩子經歷著怎樣的成長?應該如何關註這個群體?馬方可在心裏反復問自己🚘👩🏽🎨。
去年4月🍇,馬方可在一次參加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組織的活動時👌🏿🛌🏿,和同為初三的北京市一零一中學學生霍千荷、北京市三帆學校學生劉欣媛聊起這個話題👨💻🧑🏿⚖️,發現大家都很感興趣🚼,於是一個研究小組組成了。他們以正白旗村和東小口村為案例區進行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在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北京市外來人口聚居區的生境和成因調查》的研究報告🤠。
劉欣媛說🤾🏼♂️,在北京市海澱區正白旗村調研時🍐⏱,給她觸動最大的不是遍地的汙泥🏺👩🏿🔬、隨處可見的垃圾👴,以及摩托車開過濺在身上的泥點,而是一個坐在路邊破舊沙發上看書的男孩🕹。這個男孩說自己在很遠的地方上學🔭,每天要5點多起床坐車去上學🙍♀️,“我的理想是能到不遠處那座高高的寫字樓裏上班”。
於是,研究小組在報告的結論和建議中鄭重地寫下:建議將城中村納入城市統一規劃管理,讓他們和他們的孩子能夠融入社區生活。
用中學生的視角細心體察周圍生活𓀏,讓研究內容更接地氣,也更有使命感。除了計算機科學、物理🥻、數學、化學等傳統的“高精尖”項目外,初三🏡、高三學生在行為與社會科學🍃、環境科學領域👨🏽🍼,廣場舞噪聲幹擾防治、京劇臉譜發展與傳承、醫務人員心理壓力研究等項目也占了不小比例。
他們的心中揣著夢想
“北京的藍天不該只是‘APEC藍’👩❤️💋👨。2012年🧑🧑🧒,北京PM2.5監測站點增加到35個,北京市育才學校也有類似的監測設備,我們能否做些研究呢🛶?”北師大附中初三學生宋禹婕是“北京市育才學校觀測點PM2.5、PM10濃度特征及與人體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項目的組長。她從北師大環境學院借來設備架在學校樓頂🤸🏻♀️,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了兩年的樣本采集和數據分析。
確定分析討論冬季✋🏼、夏季PM2.5🖼、PM10的濃度差異性與特征,醫院及學校冬季🖕、夏季就診人數與PM2.5🧹👨🏻⚕️、PM10濃度關系👛,環境特征與大氣顆粒物濃度關聯等研究內容,對3名初中生來說,並不容易🛀🏼。
為了分析微量元素,他們一點點按英文字母查找化學元素📮;擔心弄壞或弄臟濾紙影響實驗準確性,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現在每天要收集氣象數據👩🏻🌾,確實很費時間。”宋禹婕說,遇到作業多寫到很晚犯困時,也想到過放棄,但夢想終究占據了上風🈳🙍。
父母的支持也讓這個團隊的創新夢想越走越遠。“我媽媽會幫著我潤色研究報告,魏光浩的媽媽在醫院工作🗾,負責收集醫院數據,而李佳蓓的媽媽教數學,可以幫助分析數據。”宋禹婕說。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學生郭百裏💏,從小學開始就對科技項目特別感興趣,這次她將研究視角投向了廣場舞噪聲的幹擾及防治𓀔。每天晚上,她都去北京理工大學測噪聲分貝,“爸媽也特別支持我做科技項目”。
他們在追夢中收獲成長
“憑我們的知識能力,能研究到這一步非常自豪。”宋禹婕說🔮🔵,將來要拿出更像樣的項目來,幫助更多的人。
宋禹婕認為🤓,在北京申辦2020年冬奧會之際,他們的研究雖然不夠深入,這關系到北京的城市形象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值得繼續探索。“我們將增加春秋季節的樣本采集和分析👩🏻🏫,擴大樣本數量,重點研究育才學校附近區域霧霾形成的環境特征,為北京大氣治理盡一份力。”
“做了這個項目之後🤼♀️,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外來人口的不易。”馬方可說👩🏽🦳,項目讓她打開了認識社會的全新視角,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來的🫳🏽。
“搞項目對自己的能力將是一個全面的提升。”這些準畢業生從不同角度向記者訴說著“搞科研”的好處:開拓視野、善於發現問題、鍛煉思維、學會與人交流。
“學生們都是利用周末👨🏻🚀、節假日去做項目,不會占用正常的學習時間🪁🖕。”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教師師麗花說✋🏽👨🏼🦱,科研需要堅持,在做項目之前,他們會和學生進行溝通🤷🏼♂️,學生當初的承諾就要實現,達不到就不要做。“畢業班學習確實比較緊張,但他們都有信心想要挑戰自己🖐🏻👨🏼💻。”
雖然是科技特長生,科技項目升學加分也已取消,但郭百裏打算將從小的科技興趣堅持下去📍👪,理由很簡單,“做科技項目是我的愛好”。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