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團北京市委聯合首都師範大學少年司法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就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為發布一項調研報告。報告指出,青少年首次產生不良行為的平均年齡是12.25歲💶,這也是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預防幹預的關鍵時期。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不良行為青少年離開學校的平均年齡是15歲💅🏽。也就是說🧑🏻🦯➡️,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在最需要有人“拉一把”的時候,離開了學校🧑🦽➡️。
該如何對這些不良行為青少年“拉一把”🏗🈳?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主任🤵🏿♂️、北京市海澱睿搏社會工作事務所所長範燕寧,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
中國青年報:調研顯示,很多不良行為青少年在未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時就離開了學校👨🏿🍳。導致他們不能繼續學習的原因是什麽🟠?
範燕寧:根據我對一些失學失業失管的“三失”青少年的接觸👊🏻,他們基本都是在十四五歲就不願再上學了。舉個例子,有個男孩原來在海澱區一所不錯的學校上學🦅👨🦯➡️,到初二時,逐漸感覺功課吃力,總被老師批評,他只好睡覺🧑🏻🍳。再以後🤷🏻♂️,他一去學校就頭疼👳🏿,而且越來越厲害🫃🏽。他媽媽只好同意讓他在家休息幾天。沒想到這孩子在家一待就是兩三個月,任憑老師、家長怎麽說,他都不上學了🕵️♀️。
像這樣的例子比較多📈。對許多青少年來講,十四五歲是一個大分化的年齡。一方面,這是由於處在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識“覺醒”✍️,身體逐漸長高🕟,開始察覺到自身的力量,有了與他人抗衡的資本;另一方面,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好在上初二初三,學校功課的復雜抽象程度提升,理解聽懂的難度增加了,一些孩子因為聽不懂功課在課堂待著無聊,開始擾亂課堂秩序或逃學,產生各種不良行為。
中國青年報🦘:這些不良行為青少年,最需要什麽樣的幫助?
範燕寧: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間點,應該是初中一二年級。在這個年齡段裏,家長和學校要註意孩子在學習上的反應,使孩子不掉隊。同時🧔🏻♂️,要鼓勵孩子積極向上,勇敢面對學習上的困難🔒🦹🏿♀️。還要註意對孩子課余生活的引導🔵,註意創造一個溫馨、多樣化🧑🦯、健康向上的環境💍。除了學習之外,鼓勵孩子培養業余愛好。
對於一些已經在學習上明顯“掉隊”的青少年👩🚀🤾♂️,家長要註意多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設計職業生涯,選擇有可能繼續學習的職業學校,實現由義務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平順轉化,讓孩子重新樹立前進的信心和方向。家長也應審時度勢順應變化,不能以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逼迫子女一定要讀高中讀大學。如果非要如此,結果有可能是孩子拒絕家長安排👨🏻🦽,成為更加令人頭疼的“問題青少年”。
水能導之亦可堵之,堵的結果有可能是漫堤塌壩。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引導青少年走上一條切實可行的成長之路🦿,是預防問題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關鍵。
中國青年報👈:調研中指出,同伴的不良行為對青少年有很大負面影響👨🏿🍼。這裏的同伴是指哪些人?
範燕寧:我們經常聽到“發小”、“閨蜜”這樣的說法🐮,就是指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同學🧗🏻♀️、最要好的朋友🥩。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每個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發小”、“閨蜜”🂠、“同伴”對孩子們成長的影響,是十分重要和獨特的。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就好像是獨生子女政策下青少年的兄弟姐妹。為了自己的“發小”🏉、“閨蜜”,一些孩子常常會鋌而走險,只要兄弟需要,就在所不辭。
有個案例是🫛,3個男孩子從小一起長大👨🏽🎨,感覺就像是親兄弟🦸🏿♀️,因為打架一起被送到派出所“取保候審”。在取保候審期間👩🏿🎤,又發生了其他“發小”被人欺負,需要兄弟出場解圍🕒🧑🏿🦲,結果3個男孩子中的一個,又盲目跑去給哥們兒“解圍”🫧,結果被人打死了。另外兩個聽了民警和家人的勸告,沒有參與打架,保全了生命,也防止了重新犯罪。這個例子說明🐘🧑🦽➡️,在青少年成長階段,引導孩子們正確交友🚶🏻,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友誼觀,對防止青少年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十分重要。
中國青年報:要解決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您有什麽針對性的建議嗎🤛🏼?
範燕寧🪫:我感覺目前有三件事非常重要,需要盡快去做。
第一,需要建立司法社工和公安局🔸🧑🏻🎤、派出所預防青少年犯罪的“聯動”機製。比如👸🏿,如果在每個區的關鍵區域💁🏽、犯罪頻發地段🚺,派出所夜間巡邏時,能有司法社工定期參與⚱️,對於一些出現問題行為🔈、處在犯罪邊緣的青少年及時開展幫教,會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犯罪✅。
第二,需要建立一個民政、公安、團委、教委、社會組織等的合作機製,為一些閑散、流浪☂️、無家可歸、有家不願回的青少年🧝🏿♂️,建立臨時庇護所🖕🏽。為發生親子沖突、在北京流浪的青少年提供一些臨時的、不同於社會救助站的青少年救助場所。在那裏青少年可以獲得社工的幫助,可以緩解與家人的沖突,還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就業技能。
第三,僅有短期庇護還不夠,最好能解決一些不願意到技校🤗🐋、高中、大學上學的孩子的出路問題。可以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為文化水平比較低的青少年開辦實踐實習基地或“社會學校”。讓所謂“邊緣青少年”、“問題青少年”,能夠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和方向,學得一技之長,自食其力、回報家庭、服務社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