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剛結束,過年的氣氛依然濃郁🪩。
大街上張燈結彩,火車站內人潮湧動🤝,年貨市場喧囂熱鬧👷🏻。孩子們因為放假,摘下了書包,換上了新衣,在闔家團聚的歡快氣氛中玩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年味兒相比以往淡了一些,因此,利用春節期間對中小學生進行“年文化”教育可謂正逢其時👜、恰如其分。那麽🧑🏼🎤,如何才能更好地啟迪孩子,讓他們“觸摸”到真正的“年文化”👨🏽🎤?
部分“年文化”作業技術含量低
“生活就是過年的一部分。現在,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孩子們可以因此而感受‘年文化’。”山東濟南一名小學生家長薛慶奎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學校或多或少都會布置一些有關‘年’的作業🧙👩🎓。比如🌩,今年🦵🐦,老師就讓孩子寫兩篇關於過年的日記。”
北京小學生家長王華介紹,學校在放假前給學生布置了“演講”類作業⛹🏼♂️,讓孩子在家長的輔導下做一個“我怎麽過年”的PPT,並在開學後進行一個時長3分鐘的演講𓀝。
“學校要求孩子在過年期間貼春聯,寫福字。”山西太原中學生家長牛雯告訴記者🏃♂️,“雖然學校每年都要布置這類作業,但我們基本不怎麽做,感覺沒什麽用。”孩子放假的第二天,牛雯就帶著孩子飛去廈門旅遊過年了,“初十才能回去,到時候也沒機會做這些作業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學校會以作文、體驗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年文化”,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實際操作🙆♀️,而使得這種體驗只能流於形式。
“瀏覽一些學校布置給學生的‘年文化’作業,不外乎編繪‘年文化’小報、製作‘年文化’用品、走親訪友寫作文等🗓。但是,有些年俗現在的年輕父母們也不甚了解🙆🏼♀️、不感興趣,如何去指導孩子完成作業呢?”湖北教育考試院研究員胡向東如是說🧾。
北京豐臺二中副校長陳維賢指出🩶,此類作業在小學至中學的任一年級都可以布置🪑,很難激起學生的完成欲望。“客觀來說🫐,這類作業沒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年齡階段的特點,學科性質不清晰🧑🦳,技術含量低🐯🚽,作用有限。”
傳遞“年文化”要去粗取精
“‘年’是承載著中國文化最核心精神和內涵的一個重大節日💉。以過年為契機,對孩子們進行‘年文化’熏陶,恰逢其時。”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特級教師劉補明表示🪤,隨著年味越來越淡🏃,學校、老師、家長理應承擔起對孩子傳遞“年文化”的重任🪆。
在劉補明看來,“年文化”中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如“敬畏感”“歸宿感”“精致感”等等,都應該被孩子們所體悟🦸🏿。“比如說,‘歸宿感’代表著一種尋根意識,是中國人特別的情愫🦤。過年🦸🏼♀️,無論是南移北遷,還是東進西挺👸🏼,無不是在尋找親人🫄🏽🧖🏻♀️,歸還故裏👆🏿。親近👰🏼、告慰Ⓜ️、傷別🧑🏻🎓🤫、寬慰、傾訴、疏通等多種情緒表達在‘年’裏更為集中和充分。但再往深裏說,這都是在尋找自己的精神與靈魂安放的地方,進一步強化著‘我從這裏來’的歸宿意識。”
“‘年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農耕經濟的產物,其中有許多精華👨🏼🏫,但也不乏糟粕,尤其是一些陳規陋習甚至封建迷信的東西必須摒棄。”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傳播學系主任劉運峰表示,在傳遞“年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給孩子呈現出美好的“年文化”。
“隨著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很多糟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應該註意的是,我們決不能把好的傳統和習慣統統丟掉,變得不像過年🧧,沒有年味。比如⇢,現在寫春聯、寫福字越來越少了,人們變得越來越省事,往往買上一些印刷品一貼了事⚂。實際上,寫春聯、寫福字是最具特色的一種‘年文化’,把對新年的企盼、祝福🧍🏻♂️、希望、寄托通過濃墨紅箋表現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底蘊豐厚的文化。”劉運峰說。
“年文化”教育應與時俱進
那麽,怎樣才能讓“年文化”更好地啟迪孩子?
“以前🈷️,人們過年時更側重和自己的親人、熟人聚在一起,這種節日是由血緣、地緣組成的,相對比較封閉。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後,交通便捷,溝通方式多樣9️⃣🌘,人們過節更加具有開放性、社區性,也註重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胡向東直言,面對這種轉型🧑🏻🔬,單純地呼籲保護傳統“年文化”是不夠的,應該與時俱進地變革⛲️🧑🎤。
陳維賢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學校和家長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被學生更好地接受。家長要關註當下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從中找到與‘年文化’的契合點,比如☦️,讓孩子通過查字典、查歷史的方式編寫祝福信息,讓孩子在老人的教導下親身體驗過年的傳統習俗等等。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將學科的核心價值融入孩子的作業之中✊🥟。比如,小學階段搜集春聯的作業可以和練字相結合,同時歸類,分析春聯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初中階段可以自擬對聯。”
他表示,學校應針對不同學段設計適合年齡特征的趣味性作業,讓孩子在每一年的作業中,知識得以豐富⚪️👩🏻🎨,探究能力🟥、語文能力得以提升👋🏼🏌🏼♀️,文化素養得以提高✍🏻👩🌾,而不是“年年歲歲花相似”🧔🏽♂️。“這需要老師加強對能力體系和活動的研究,把語文核心能力分年級融進孩子們樂意參與的綜合性活動之中🧗🏼♀️。”
在胡向東看來👩🏽⚕️,社會的努力與政府的擔當同樣至關重要。“年味兒的核心在於團聚和辭舊迎新。當下,團聚在相約聚會基礎上增加了外出旅遊等形式🪀,辭舊迎新的活動卻保留得越來越少🛝,現在一些傳統年味濃的文化活動如燈會等,因擔心人群聚集而陸續取消🦌🖕🏻,讓孩子去哪裏找年味兒呢?”他意味深長地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宋瞳坦言,人的生活有其範圍👐🏿👻,習俗有其傳承,因此🍼,要因人而異地普及地域性習俗。“例如一名北京學生,對南方的習俗或許會有隔膜,而北京本地的習俗就相對親切,也更有了解欲望🆘,耳濡目染的機會也更多🩷。”
“過年📬,不只是一個儀式👩🏿🎨,一個節目,應該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感受🆓。在這種感受中,我們不斷傳承👷🏼♂️、生長、發育🐾,更加固化我們如山似海的文化內涵,堅定我們不可動搖的文化信念🗂⚁。在這方面😮💨,每個教育者都應該有所作為。”劉補明強調。(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