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華裔少年張聞達前不久利用聖誕假期第一次去了一趟溫度零下的北京,逛了名勝古跡,參觀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還看了一場相聲表演💪🏻。
因父母工作的關系,張聞達出生和成長在迪拜——這個以奢華酒店聞名的“土豪城”🏌🏼♂️,但中文聽說讀寫的水平卻不遜於國內同齡人👩🏿🚀。迪拜是阿聯酋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全部210萬人中,有超過80%是外國人口。在這樣一個以阿拉伯文化為主導、多元文化沖擊的國際化大城市裏,為年幼的孩子營造學習中文的良好環境難度可想而知🤾🏿♂️。
張聞達的父親張先生說,雖然身在國外,但他與愛人仍決心以“家庭私塾”的方式教孩子講中文,“因為哪怕將來他不在中國發展🏰,哪怕他的英文說得再好,哪怕他再融入外國的文化🛺,可他仍是中國人,與中國的聯系是不會斷的,在文化上不能脫節🛼。而如果不會說中文,就意味著無法了解中國”👨🏼🦱。他們特意在回國時買了語文教材🫱🏻,利用空閑時間從簡單的拼音開始教起。張聞達的周末和假期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完成作業、學小提琴、畫畫外🥨,還要學習中文。
漸漸的,張聞達不僅可流利背出《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啟蒙教材💆🏼,還對中國的評書😩、相聲產生了興趣。單田芳、袁闊成,《三俠五義》《三國演義》,德雲社的相聲,甚至金庸的武俠世界都讓張聞達著迷,枯燥的語言學習變成了一種興趣愛好。
小聞達說,因為聽了太多遍🆔🤦🏽♀️,這其中的很多話聽了上句都能接下句了😍。雖然由於成長環境,他對於在相聲、評書裏講到的東西並沒有直觀印象,只能天馬行空地想象🤽🏿♂️。
註意到兒子對這些的“癡迷”之後,張先生越發覺得,一定要利用寒假帶他回一趟北京——這個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地方。以往的寒假,怕在“沙漠國”出生的兒子無法適應北京冬天的嚴寒,一直沒帶他去過北京。“所以🙎🏻♀️,這次是為他‘量身訂製’的一趟旅行🙎🏼♀️🧑🏻🏫,去的都是他最想去的地方”。
雖然對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文化之旅”的說法未免太凝重,更不會有什麽“近鄉情怯”的感受🧑🏻🎤,但對於這趟旅行🦴,張聞達可是又激動又興奮🈹➞,認認真真地規劃起來。
余光中的詩篇名作《鄉愁四韻》中有一韻描寫的是“雪花白”,而少年在規劃旅行中向父親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也是想看一次雪。可惜那幾天北京沒有下雪,為彌補這個遺憾,張先生特別帶著他去了一趟龍譚湖公園的冰雪嘉年華3️⃣。之後兩人參觀了航空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訂票聽了一場嶽雲鵬的相聲,其間還與現場觀眾一起大合唱了“五環之歌”🧏🏽👩🦱。為了滿足兒子的願望,在回到杭州的家中後🔁,父子倆還去了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在杭州附近的拍攝地新葉古村。
就這樣,張聞達度過了一個開心充實的假期👨🏿🍳👨🏻✈️。他說,這趟旅行讓他更加喜歡北京,因為北京的許多東西“迪拜是沒有的”。回學校後,他迫不及待地向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眾多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同學講述了這次精彩的回國經歷🧥。他說,同學們都覺得旅行很“神奇”🌒,覺得他很“幸運”。
通過旅行⛹🏼♂️👀,對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的抽象概念,已在張聞達的腦海中轉變成實實在在的天壇地壇、大柵欄裏的老字號、前門的全聚德和博物館裏的文物和模型。帶著這份懵懵懂懂的“鄉愁”,他又有了新計劃,下次假期時,要多去幾個中國的古城🎧,進行一次真正的“尋根之旅”。(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