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似乎已經不用多說了,小到提高孩子語文成績,大到提高修養🙎🏽♀️、培養創造力🐳,閱讀的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同。
“我給大家四條建議👳🏿♀️,這四條建議能讓80%的孩子愛上讀書🧑🏼⚕️。”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近日⛹🏿♀️,孫雲曉、尹建莉等教育專家做客央視☯️,就家庭教育問題展開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成為一個重要話題。
四招共用養成閱讀習慣
“第一條是父母帶頭讀書。”孫雲曉說🫂。
每個愛讀書的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書蟲”家長。
“愛閱讀其實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就像他們愛玩是一樣的。家長要做的是🥌,早早地把書籍引入他的生活。”尹建莉說🧗🏻♀️。
隨著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家長中也不乏“低頭族”(總是低頭看著手機、iPad的人)✯,再加上同樣擁有強大吸引力的電視和電腦👨🏽🦲,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每天讀書的同時,自己卻變成了一個遠離圖書的人。
當孩子看到父母的眼睛時時刻刻盯著屏幕,怎麽可能喜歡上書本閱讀?
“第二條是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者圖書館。”孫雲曉說。
其實,在不少家長心中有一個困惑:看視頻難道不是一種閱讀嗎?有專家指出🍈,紙質閱讀跟視頻閱讀相比,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
有科學家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是聽人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組是看白雪公主的動畫片。之後讓兩組孩子畫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聽了故事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各不相同📤,而且孩子們會根據想象,賦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裝束和表情🛝;看了動畫片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樣,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又過了一些天🙍🏿,科學家又讓這兩組孩子再畫白雪公主🎥💈,聽故事的孩子這次畫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樣🎅🏻,因為他們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過動畫片的孩子,畫的和上次還是一樣。
隨著文字的跳動在頭腦中不停地進行想象,與隨著畫面不停地被動接收一個現成的形象🫄🏽🕙,哪個大腦更具想象力?答案可想而知。
因此,英國教育專家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身都將獲益”。
那麽做什麽呢🧖🏿♂️?“孩子在10歲之前🚽,每天晚上堅持給孩子讀書。”這是孫雲曉給出的第三招💂🏻♂️,“全世界的父母都發現這個方法非常好,孩子非常享受。讓孩子伴著故事入睡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且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
有了這三招,大多數孩子都會喜歡上閱讀🏃🏻♀️,如果您的孩子仍然沒有跟圖書做朋友,那麽“在家裏規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並在一個固定的地點,要求孩子必須讀書🏑。”孫雲曉說,這段時間裏誰也不要去打擾,不用送水、不送水果,“半個小時沒有喝水吃水果沒有太大影響”。
認字可以早些 但是識字過程要不留痕跡
不少家長還有一個糾結,閱讀就要認字,不少專家都指出讓孩子過早識字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沒有好處。到底讓不讓孩子早些認字呢👨🎨?
尹建莉認為,對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來說👴🏼,讓孩子早些認識字很重要,但是這個認字過程並不是讓孩子早早地就拿著識字卡片,單純地學字、認字。而是在閱讀和生活中“不留痕跡”地認字🏞。
尹建莉舉了自己女兒的例子。
跟許多父母一樣🌭,尹建莉從女兒很小的時候開始給女兒講故事,只不過,“但凡是書上有的字👼🏿,我一定會手指著給她讀出來👨🏿🎨,”在孩子一歲七八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女兒拿著《醜小鴨》一邊指著書上的字一邊讀:“醜小鴨孤零零地走到河邊,無精打采的🐼。”旁邊一個叔叔看見了很吃驚,以為她都認識,“其實她只是學著媽媽的樣子做的🚵🏻♀️,她甚至不知道這些字是有內容的🛀。”尹建莉說,就這樣🏊🏼♀️,只要是生活中有字的地方,一瓶水上、一包方便面上、街道上看到的各種字🪲,我都指著給她讀出來。很多字在生活中總是重復出現👨🏼🎓🕧,女兒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拿回來的語文書,她就可以從頭讀到尾,不會碰到什麽生字了🚵♂️。
說到底👷🏽♀️,閱讀是一種習慣🦸♀️❄️。
孫雲曉指出🛼,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家長給孩子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告訴孩子“你要好好做”。什麽才是“好好做”呢?讓孩子無所適從。家長應該做的是,“明確規範、持久訓練、及時評估。不斷地用好習慣替代曾經不好的習慣。”孫雲曉說。(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