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懂得了琴棋🏊🏼♀️,繪得了書畫;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這不是什麽選拔,而是時下的當媽標準。臨近元旦,幼兒園和小學活動頻現🤦🏼🦜,為這些活動提供裝備和手工作業讓很多媽媽們頭疼不已。對此🧖🏿,教育人士建議媽媽們不必這麽高標準嚴要求👁🗨,重在參與。
現象
小學生一個月帶回5個手工活
李女士的女兒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元旦前夕🗑,學校要舉辦一次聯歡會,讓孩子們自帶糕點和飲料互相分享。李女士因為工作忙,沒有太在意🧑🏻🦱,就買了一盒草莓帶去🤾🏻♀️,到了現場後發現,大家帶來的東西各具特色👩🏽🌾🥟,水果蔬菜沙拉、壽司、各種形狀的餅幹👩🏼💞、蛋糕𓀕、水果茶,且包裝得很精美🥭🧀。聯歡會現場♦️🥩,老師讓每個孩子介紹自己帶來的食物,每當聽到是自己製作的食物時,老師就會給一番表揚🕵🏿♀️,而類似李女士這樣直接購買的則沒有,女兒當時的表情很失落。
李女士告訴記者,平時除了正常的書本作業外,幾乎每個月都要完成1~2個手工和實踐作業🏐👦🏼,孩子年紀小,最後只能靠父母完成🛢。12月底🐎,因為迎接聖誕和元旦,一共接到了5個動手或者實踐作業安排👵🏻,包括製作合肥文明城市創建宣傳展板🧑🏿🎓;聖誕節縫製襪子裝禮物帶去學校互相交換禮物🕑;製作賀卡🤦🏼;寫一首詩歌;元旦聯歡會的食物準備。
吐槽
作業難度太大最終是“拼媽”
記者采訪發現,為作業所“累”的媽媽們可不在少數,幼兒園表現得最為明顯。記者隨機調查了幾個家長群👩🏻🦰,約有8成家長表示,每個月都要接到1~2個手工活,基本由媽媽來完成🔣。 “每天接到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家聯本,看到沒有布置課外作業時會松一口氣。臨近一些節日的時候尤其擔心。”一位孩子的母親告訴記者,其實幼兒園給孩子組織些活動或是布置手工作業是好事,所以每次“家庭作業”她都會盡心盡力去完成🔤。但大多數家長表示🙅🏼♀️,有時幼兒園的作業對於孩子來說“難度太大”♏️🫔。
“說是輔助孩子完成,其實就是家長做。”家住合肥長江西路的解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剛上小班🏉,有次幼兒園要搞環保時裝秀,要求利用家裏的塑料袋🚢、報紙等廢棄的材料做成衣服🙅🏻♀️,“在家什麽事沒幹,一整天時間才完成作業。”
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記者🤳🏻🧾,孩子上一年級時第一次被輪到出黑板報🥣,自己做了精心準備,最後在班級評比中得了“優秀”,沒想到自此以後班級裏出黑板報這個艱巨任務就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兩年多的時間👱♂️,基本上每周三下午都要去學校報到🔄。”
老師
親子互動活動家長重在參與
幼兒園和小學對媽媽們的考驗早已被總結成段子,微信圈關於“拼媽”的標準被熱轉🤹🏼♀️,其中就包括“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懂得了琴棋🎅,繪得了書畫♐️;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
對於家長的抱怨🏌️♀️,學校和老師們則表示🪃,媽媽們不必這麽高標準嚴要求,重在參與。合肥市政務區一幼兒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平時幼兒園遇到節日會要求孩子做一些手工作業,有時會安排家長參與🫰🏽。其初衷是希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讓家長和孩子在製作過程中有更多互動,至於手工做得怎麽樣,並不是最主要的🙏🏿。不過采訪中一些老師也承認,平時會根據作業完成的好壞來發小紅花或者表揚孩子,做得好的會作為範本展示💇♀️,提高小朋友們對作業的重視程度,這無形中給家長們施加了壓力。
“不過不論做得好與不好,不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我們也會引導小朋友們正確對待表揚。”(新聞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