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智慧”的三個前提
梁曉聲認為,知👩🏽🎨、識😣、智、慧是由淺入深的四個不同層次的認知結果🤸🏻。獲得智慧有三個前提:一是要有“多面”的知識🪢,也就是說☂️,知識結構不能單一,如果一個理科生,除了書本知識㊗️,其他什麽都不懂,沒有生活常識,那麽他只能是個“科技紙板人”,很難有“智慧”🤙🏻。
二是要多讀書。人有兩個故鄉,地理的故鄉和精神的故鄉,精神的故鄉就是書籍。電腦⚧、手機不能代替書籍成為精神故鄉,因為從電腦和手機裏可以得到“知”,或者“識”,但卻很難獲得“智”和“慧”👨🦳。智慧是需要書籍的浸潤才能產生的🦻🏼🪢。
三是要有思考的習慣。學知識不能只靠記和背💂🏼♂️,更不能只記住考試的內容。作文是最利於培養想象力和思考習慣的。
不要變成感情上的扁平人
梁曉聲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情”字,讓學生用這個字組詞,一名學生回答“情緒、情操🤟、情懷”。梁曉聲贊賞地說,答出這三個詞說明你的視野是開闊的🧝♀️,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寫作文卻只能寫出“情緒、情調”甚至連“情節”都沒有。人還是應該有情懷的,不要變成感情上的扁平人。
那麽怎樣的寫作才能避免成為“扁平人”?梁曉聲說:“我認為小學作文應該是興趣寫作,想寫什麽就寫什麽👥,寫什麽快樂就寫什麽0️⃣;初中生應該是感情寫作,文中應該有好惡;高中生的作文則應該有思想含金量🪝,有價值觀、有批判立場、有作品意識。不要覺得這個要求對高中生來說太高了🧑🦼,歌德在16歲就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很多作家在你們這樣的年紀已經嶄露頭角。”
考場審題應該三分鐘完成
梁曉聲讓學生們自擬兩個作文題,大家一起討論如何寫🙆,學生們擬定了“盛開”和“你想成為誰”。
面對一個作文題,不管是多大的作家,都得先解題🪼。當看到“盛開”兩個字時,首先想到“盛”是狀態好到極致🤵🏿;然後想到,這是與“花”有關的。這時候就要調動腦子裏的記憶儲備🙎🏻♀️,用排除法🤱,選出與“盛開”有關的印象最深的內容。然後再確定,這篇文章裏要不要出現人物,因為有人物和沒有人物肯定是兩種寫法🥌。當然,最重要的🤘,作為高中生,不要忘了,你的文章裏一定要有想法🏃🏻♀️、有感悟🐦🔥。
如果是在考場上,以上這些所有思想活動應該在三分鐘內完成👩🏿。
學生們接連說了幾個構思👩🏽✈️,梁曉聲都表示“似曾相識”👮,孩子們哈哈大笑,“老師您看的書太多了☠️。”梁曉聲說,多讀書🙆🏽♂️,多經歷🪴,必定會有感悟。
好作品需要真誠和責任感
對著黑板上的作文題“你想成為誰”👨🏿🍼,梁曉聲說:這道題很難為我👈🏿🤴。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怎麽寫,必須真誠,如果不真誠,寫不出好文章。比如這個題目,如果你說,我周圍有各種各樣成功的人🪈,他們有的是明星💬、有的是企業家、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藝術家,但是我並不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這樣說🏅,似乎就不夠真誠🐋。
如果讓我寫這個題目,我可能會這樣寫☂️:我不記得在我小時候我的父母希望我成為什麽樣的人😚,但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他們會對我滿意還是失望呢?我想👱🏻,在我父親小時候,我的爺爺奶奶對他的期望也許只是最普通的“能自食其力”而已🧔🏼♀️。但是在現今社會🐹,卻有太多的父母希望子女成為這樣或那樣的人,有太多的子女背負了父母的各種期望,而能夠達到“成功”目標的又有幾人?
如今很多人都認為“平凡就是失敗”👳🏼,我們何以如此懼怕平凡?其實這個世界上🚜,99.9999%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這才是世界的真相。而承認平凡的意義,這是一個社會的底線……
同學們,不要忘了作為高中生你們的文章裏應該有思考、有批判的視角🧑🍼,還要註意🥐,你們的思考必須是有責任感的🫃🏿。(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