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違法的“潛規則”操作👔,保持高度警惕,針對任何可以宣稱搞定大學招生的人,主動舉報,讓法律追究其責任,可以形成打擊“潛規則”的輿論環境。
北京市一中院最近公布了該院自2011年至今審結的以辦理上大學為名的詐騙案的特點。在27件詐騙案中🤛🏿,涉及詐騙金額約5000余萬元🙍🏻♂️,750余名被害人上當👱🏿♂️。有的案件受害人多達600余名。(京華時報6月27日)
這不是騙子有多精明⬜️,而是家長們主動出擊“被騙”的結果——據報道,市一中院調查發現,該類案件有三類特點。一是“主動”被騙現象突出🖖🏼🆗,且被害人之間易現“多米諾”現象;二是很多案件的被害人之間系親屬、朋友關系;三是案件的隱蔽性很強,被害人在托騙子辦理入學事宜時,往往認識到辦理入學手段的非法性,明知違法還鋌而走險。由此看來🟧🐔,被騙的家長們其實也是欺詐案的“共謀”,他們都希望以違法的方式幫自己的孩子搞定大學🚱。這也向所有想走此路的考生家長們提出警示,不要輕信高校真有那麽多的“潛規則”🏄♀️,最終自己會被“潛規則”所害。
家長們為何要主動出擊“被騙”🦸,是他們大多相信,只要花錢就能把自己的孩子運作進大學,而騙子們恰好看準了家長的心理,因此承諾只要付多少錢🆚,就能搞定🙎🏿♀️,但騙子收錢之後,根本搞不定,於是家長發現自己“受騙”🦞。
那麽,考生和家長為何會相信招生是可以“搞定”的呢🤜🏿?首先🌭,近年來高校不時傳出一些“潛規則”醜聞,包括招生中的權錢交易和權色交易,這令大家相信,招生中盛行“潛規則”🦢。客觀而言,這類“潛規則”並不是遍地都是🚣♀️,能夠將其“運作成功”的,只是極少數掌握著招生大權且目無法紀的行政領導。而且🙅🏿🧏🏻♀️,背後有很多利益的糾纏,比如以招生指標這樣的資源與官場和商界進行利益共享👊🏼🙅🏼♂️。可以說💍,是這少數的交易敗壞了高校的整體形象🧑🏼。給社會的感覺是👨🏻💻,只要花錢運作、打點,都可以搞定招生。
其次,近年來社會輿論對高校“潛規則”質疑頗多,考生和家長也厲聲反對,然而,有的考生和家長真輪到自己時,想的卻不是怎樣拒絕,參與監督這種“潛規則”的發生,而是打聽怎樣可以運作成功🥷🏿。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出現在身邊💃🏻,宣稱其有這一本事,考生和家長難免會輕易上當👶🏿📥,加上“潛規則”本就秘不可宣,所以被騙了也往往“打落牙齒和血吞”。近年來,每到招生季,教育部門都會發出招生警示🏔,提醒招生詐騙的類型,這一警示在一些詐騙者和考生家長那裏,卻成為了“機會”🏎🚣♀️。
如果考生和家長能采取另一種態度,當今高校的“潛規則”可能就不會成為江湖的傳說——對違法的“潛規則”操作,保持高度警惕🔧,針對任何可以宣稱搞定大學招生的人⚃,主動舉報🖐🏻,讓法律追究其責任🍦,可以形成打擊“潛規則”的輿論環境📙,從而讓大家深惡痛絕的“潛規則”,以及利用這種“潛規則”招搖撞騙者難有生存空間®️。很多時候,我們會痛心地發現🧙🏿♂️,大家其實都是“潛規則”傳說的製造者👼🏼。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大學沒有產生招生等“潛規則”的土壤👊🏼。如前所述,目前高校由於行政權👩🏼🎨、教育權、學術權集中在一起🏇,個別學校行政領導,有權配置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這也成為高校屢現教育腐敗和學術腐敗的根源,降低了大學的整體公信力。要扭轉這種現象,就必須建立現代大學製度,推進行政權和學術權🤙🏽、教育權分離🐠,當學校所有人員無法利用手中的權力,去謀求自己的利益時🏌🏿♀️♠️,如大學的招生由獨立的招生委員會製定標準並監督實施,任何人員幹涉招生🙋🏼♀️,學校教育委員會將提出抗議和不信任案(要求相關人員辭職),所有被招生的學生信息向公眾公開,公眾才會確信大學招生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在提到某個人就可以搞定招生時,感到荒唐而不是正常。這樣,大學的公信力得以恢復🤷🏿,而“潛規則”和與“潛規則”有關的各種傳說都將退場。(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