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教室裏,40多張課桌被擺放得整整齊齊,白板也已經被擦拭幹凈🧗🏼。離上課時間還有很久,同學們卻早已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著老師的到來……這個看似普通的上課場景🚣🏽,發生在緬甸的一所寺廟內🧑,講臺下坐著的學生都是穿著僧袍的小尼姑,給她們上課的是緬甸“最美漢語教師”蘇雪蓉👩🏻🔬🪃。
誤打誤撞,從零開始
蘇雪蓉和漢語的緣分開始於一個偶然的機遇。
出生於緬甸仰光的她是第四代華裔,雖然自幼在仰光的唐人街長大,但因為家裏人都不會說漢語💢,蘇雪蓉從小並沒有接觸過。高中畢業後,蘇雪蓉有一年的間隔年。正當她考慮要怎樣度過這一年的時候,聽說一家中國人開的診所正在招兼職翻譯。漢語完全“零基礎”的蘇雪蓉決定上門應聘。當她來到診所向醫生說明來意,醫生完全被搞糊塗了——怎麽來了個不會中文的小姑娘?
蘇雪蓉向醫生解釋,自己可以在診所學習,讓醫生先試用自己一個月🧑🏻🦼,不要工資👩🏽🦲。醫生看蘇雪蓉態度誠懇,就答應下來。
一般人接觸漢語🧨,都是從拼音開始學起,但蘇雪蓉最開始面對的就是大量艱澀的醫療術語。“創口貼”“頸椎”“腰椎”……蘇雪蓉每天都跟在診所翻譯身後,學習單詞,記詞匯和發音。一聽到陌生的詞匯,她就用緬語諧音記在小本子上🤳🏿。
工作以後🧸,為了精進自己的中文,蘇雪蓉參加了當地的孔子課堂,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每天工作到下午5點🤙🏿,晚上去孔子課堂上課🙎🏼♂️、準備考試,到晚上10點🧖🏽♀️、11點,披星戴月回家。
漢語不像緬語🏌🏿♀️🈁,會拼就會寫,學會了拼音,識字能力依然等於零。即便對華裔,漢語也不會敞開一扇便捷的門。蘇雪蓉只能自己找方法,閱讀能力不行♈️,就大量練習閱讀電視劇的中文字幕🎟,語音語調不夠標準,就找老師幫忙正音。
漸漸地,一些機會開始主動來找她。蘇雪蓉在孔子課堂學習期間,第十一屆“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來到了緬甸。“當時老師說我的口語挺好的,可以報名試一試。”
“漢語橋”是一塊試金石🧑🏻🍼,蘇雪蓉這一試👱🏽♀️,直接試出個緬甸賽區第一名。這讓她獲得了到中國觀看總決賽的機會💁🏻。在中國的一個月裏💗,和世界各地參賽選手的交流,讓她擁有了很多“第一次”。她第一次覺得自己以前的圈子很小,沒想到自己能通過漢語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眼界一下子打開了。
異國求學,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看到中文給蘇雪蓉帶來的變化,她的鄰居坐不住了,主動請她教自家小朋友漢語。一直很喜歡小孩子的蘇雪蓉馬上答應下來。為了帶動小朋友學習漢語的熱情,蘇雪蓉嘗試了各種方法,給他們播放中國卡通片,給他們講中國的故事,孩子們學習中文的熱情逐漸越來越高👨🏽🌾㊗️。一年之後,她的第一批“學生”就可以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了。這讓蘇雪蓉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樂趣,腦海中那個模糊的從事漢語教育的念頭突然清晰起來。
雖然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漢語學習和歷練💅🏿,但蘇雪蓉感到自己的中文還是不夠紮實👩🏽🔧。她聽說中國國家漢辦設立孔子學院獎學金,資助外國學生、學者和漢語教師到中國有關大學學習⛹️♂️。為了接受更好💆🏽、更專業的教育,蘇雪蓉萌生了申請獎學金👨🏽💻👩🏼🎓、來中國留學的想法,並成功申請到了到暨南大學留學的機會🙅🏿♂️🧗🏻♀️。
只身一人來到中國,最開始的那段日子對蘇雪蓉來說很艱難。班裏的大多數學生本科階段就在中國留學,相較之下,初到漢語土壤中的蘇雪蓉中文基礎差得很遠🫲🏻。而且研究生教學和本科生不同,並不會從基礎知識講起。漢語語法中的一些基本術語,例如定語、狀語等🧛♂️𓀃,蘇雪蓉完全沒有概念。
“雖然我聽得懂老師說的每一個漢字,但還是聽不懂整個句子的意思。”這句看似調侃的話,是蘇雪蓉當時學習狀態的真實寫照👷🏽。上課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就給蘇雪蓉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更難的還在後面。研究生階段,課程論文是考察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第一個學期,蘇雪蓉有9篇課程論文要寫👳,而且是5000字以上的中文論文。為了趕論文,到中國留學的第一年,寒假和暑假她都在學校度過,沒回過緬甸🕵🏿♂️。
讓蘇雪蓉覺得幸運的是,導師和同學幫她克服了難關🤘🏽。同學主動把本科階段的課本借給她,對她的問題也是有問必答💅🏽。導師知道蘇雪蓉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一旦她開始因為自己學得不夠快而自責✋🏽👰🏿♀️,導師就馬上告訴她沒關系、慢慢來。
時間一長🦔,蘇雪蓉不僅把最初的不適應拋在腦後👨🏻🔧,還推開了一扇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大門。在讀研的第二個學期,蘇雪蓉代表暨南大學參加了第二屆“漢教英雄會”夏令營教學交流大賽。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都有高強度的任務✨。在大賽上🫸🏼,她認識了閉上眼睛根本聽不出是外國人的非洲朋友,大腦像小雷達一般接收了大量傳統文化知識的訊號,還有了整整瘦15斤的“意外收獲”。
蘇雪蓉現在的偶像是周傑倫。她的一個中國閨蜜剛向她推薦周傑倫時,她只有一個感覺——這個人中文說的真快🧘🏼♂️。她聽不懂歌詞,只能一邊盯著歌詞一邊聽,這倒給了她一個練習聽力的好機會。隨著中文水平慢慢進步,蘇雪蓉對這位歌手的認識也逐漸深入,他不僅在音樂方面有天賦,還演電影、當導演,多才多藝👧🏿。
除了聽歌🥼,蘇雪蓉也深愛中國電視劇🖕🏽,從經典電視劇《包青天》,到近年上映的《琅琊榜》,都在她的“喜歡”列表裏💅,是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粉絲的證據👻。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感受漢語的魅力”
在緬甸時🚘,受到一家公益機構的邀請,蘇雪蓉參加了義教活動,在一所寺廟免費給小尼姑們教漢語。寺廟環境艱苦,除了出家的小尼姑👰🏻♀️,就是寺廟收養的孤兒🥍,依靠周邊居民的布施生活。蘇雪蓉提供的這份免費課程🪻,吸引了寺廟裏的40多個孩子🏄🏽👮♀️。蘇雪蓉的課上午8點半開始,每次她到寺廟時,40多張桌子已經擺好,白板擦得幹幹凈凈🥀,甚至還有一份早餐等著她🎱。每次上課當天,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會早早把年齡小的叫起來🦹🏻,8點半蘇老師來的時候,班裏一個都不能少。
讓蘇雪蓉感到遺憾的是,寺廟裏有80多個孩子,但學漢語只有40多人,因為老師不好找🤛🏽,一個老師又很難同時帶太多的孩子。
蘇雪蓉還記得,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女孩對他說🧧,一定要好好把握這次學習機會🍠,以後有了知識,走出寺廟,可以更好地回饋養育她們的寺廟💤😮。
“那一刻我覺得,我必須要好好培養她們。” 蘇雪蓉發現🧎♂️➡️,漢語給她和這些孩子帶來的,不僅是語言上的交流。盡管蘇雪蓉已經離開緬甸𓀃、來到中國留學一年多⚆,但是她教過的那些孩子還時時掛念著她🛳🦢。放假回到緬甸時,她接到過一通陌生電話,接起來發現是住在寺廟裏的一個孤兒打來的🎲。“她說她們都很想我🤚🏼,問我為什麽手機一直關機🐞,什麽時候去看看他們🧎🏻➡️,什麽時候再給她們上課🏊🏻♀️。”
蘇雪蓉覺得,漢語讓她成了一條連接中國和緬甸的光纖,雖然體量輕,但以別具一格的方式,讓光纖兩端的信息交融♔、互通。她樂見身邊越來越多的緬甸同胞對漢語產生興趣🦉,這樣他們就可以像她一樣✪,從一些微小的細節裏捕捉漢語帶來的樂趣。比如有一個詞匯,可以表達漢語給蘇雪蓉帶來的一種生活體驗👨🏻⚖️,這個詞在緬語和英語裏都沒有獨立而恰當的表達🔦,但在漢語裏有——這個詞就是“幸福”。
暨南大學 葉正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