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山東省教育廳近日下發通知🙋🏿♀️,嚴禁該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他們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
無獨有偶,記者在湖北采訪時發現,部分學校早就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重新編排後再發給學生學習。教育工作者苦心刪減經典文本🚄,對學生而言👨🏻🔧👨🏻🏫,是一件好事嗎🧝🏽♀️?
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是教育部、國家語委於2007年9月正式啟動的🤞🏿, 在相關文件中顯示💱,這一活動的目的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一步加深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背誦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整合創新0️⃣。
隨著活動的推進📉,山東☝🏻、湖北等地均出現了教育工作者讓學生背誦刪節版經典讀物的做法,湖北武昌九龍井小學德育主任謝輝說🤘🏽,最初學校也讓學生誦讀《三字經》等經典讀物的完整部分,但老師們認為是糟粕的部分選擇不做講解。
謝輝:因為可能刪掉了之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不是那麽上口了🧝🏿♀️,所以我們一開始采取的那個方法就是讀,還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那個文章的那些段落來讀🙍🏻♀️,但是老師講的時候就有選擇性的講。
隨著教學的推進🦹♀️,武昌九龍井小學最終還是選擇了刪除他們所認為的糟粕部分,認為這樣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謝輝:我們學校認為是刪掉之後比較好一點。
記者🛥:覺得好在哪裏呢?
謝輝🍏:因為它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更符合現在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可能對於現實意義的教育性更大一些。
經過學校重新編印的經典讀本中🌚,沒有了🌮,“昔孟母🧰,擇鄰處”。學校有關負責人解釋說,這句話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現代社會❗️,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學會與人和睦相處🏊🏿♀️,所以刪除。
被刪除的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廣為流傳的句子,刪除的理由是👨🏼🏫⏏️,這句話認為讀書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但在現在,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社會。
對這樣的的做法,湖北武昌積玉橋學校校長祝正洲表示不能贊同☕️:
祝正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理解看你是理解什麽?你不能被黃金屋、顏如玉這六個字表面意思所迷惑👩🔧,要把黃金屋顏如玉理解成美好的東西,書裏面有好的道理和哲理💻,有啟示東西都是好東西💣,只不過是古人把好東西比作是黃金屋和顏如玉🤾。
記者⏩:是很形象的一種比喻。
祝正洲:是很形象的🤏🏿,你現在可能不用這種詞來形容這個書好,但是你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學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他的理解👩👦👦,他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
對於山東👧🏻、湖北學校的一些刪除經典的做法,有網友評論《三字經》《弟子規》等之所以成為啟蒙經典,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精華。這種精華並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機構自負地遴選🧗🏼🪹、確定出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被各個階層的無數父母、老師、學生自發地選擇出來的🤙🏿,沒有比這種自發選擇更明智的了。
網友在微博上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其實,跟書沒關系⚠️,跟教書和和讀書的關系卻很大。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到底何為精華何為糟粕📯,也應該是學生經過比較才能知道,簡單的刪減對學生並無益處。
熊丙奇🧎♀️➡️:我覺得精華或糟粕這樣的概念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要保存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法律的底線或道德上的底線,底線之上的就應該讓我們學生去選擇和判斷🚵🏼♀️。我們現在一些經典讀物中的內容,如果某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但是可能有更多的人會覺得這個是歷史的傳承、歷史的過程🧛🏿♀️,讓大家可以了解過去的觀點🧛♂️。另外通過對比這些觀點,他還能知道什麽是精華。如果說我們沒有這個對比面,反而不知道我該怎麽去判斷👰🏽。(消息來源:中廣網;記者馮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