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方案: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強
民間對高考的議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不滿意者,把現行的高考製度批得體無完膚,甚至強烈呼籲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滿意卻認可現實者🕚💵,認為按照中國現階段國情,高考製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各方對高考改革的建議多,卻無整體方案。
去年6月🙅🏿,繼2007年給出一個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個更詳盡的民間版高考改革方案🩷。這個民間方案有兩個宗旨🆔,一要“以學生為本”,二要促進教育公平。
與其他民間高考改革建議不同🔝,這套方案的設計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實際上,方案依然過於理想化𓀉:它希望打破現有的高考利益集團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卻不是教育部門一家可以決定的🫲。
比如👮🏿,民間方案明確提出降低英語分數的權重,提高對母語的要求🧑🏻⚕️。但它的執行難度相當大。一位曾經參加過某省自主命題的老師說🦝🏸,有一年👡,教育考試部門曾經有過降低英語權重的想法🤬🌦,並拿出方案討論,最後因反對聲音太大,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靠英語吃飯的人太多了,誰願意丟掉這個大飯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是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實行多軌道、分層次的統一考試,將高考科目分為多種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術類✂️、生物醫學類等,每科考試內容區分不同難度🤱🏻🎏,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類別🚫、層次的考試🍼。研究型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專科院校,可分別采用不同的考試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人往高處走。無論是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能進最好的學校學習,他們不會僅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說📹👰🏿,把自己定位為工程技術類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醫學方向👳🏻。他們都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按照這個方案🛸,學生的考試成本會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錄取方式的多元化⛹🏿♂️🦹🏻♀️,設計了“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統一學科知識考試+集中錄取”模式↖️、自主考試等不同模式🧖🏼🎞。不同層次的院校可采取不同的錄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選拔錄取權。
這個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課改高考方案中🧏🏻,就有類似的製度設計:對報考一本🌆、二本和專科院校的學生🧚🏼♂️,在三門主科相同的背景下𓀖,設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選擇方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帶著一個團隊,從憲法的角度去考慮大學招生製度💒💆🏿♂️。他認為🏌🏽,憲法第33條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廣義上國家的任何公權力機構不得對公民給予沒有正當理由的區別對待。但是現行的招生指標體系違反了憲法平等的原則。最簡單的事實是👂🏿,各個高校在決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時,都在為照顧本地考生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國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張千帆說。他認為🏇🏿,在普遍歧視⇢💃、人人自危的現實環境下,任何放棄自我保護♤、實行地域平等的省市顯然都是“傻瓜”🦾。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院校,除了沒有太多人關心的民辦大學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護主義的翻本👨🏽🎨。時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的徐顯明曾經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並在2006年提出“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這樣響亮的口號,建議根據各地人口的多少來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數量,但是當年,中國政法大學在北京的招生數量也只是略有減少🤞。
在張千帆看來,招生體製改革需要中央出手。這聽起來有些不“與時俱進”🧠⭕️: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漸放權給地方,自主命題的省份越來越多🤱🏻🪻,高校自己確定每年的招生人數🪧⏪。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確定當年全國的招生人數並進行總量控製。
依然是民間高考方案的理想狀態:讓更有力的部門來打破已經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當高考已經集中了太多的關註📈,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在年終總結時,都把高考當作自己的一項政績的時候😟,一旦這種平衡要被打破🗃,被損害的利益群體♒️,比如說😢,減少北京、上海這些高教資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額,當地如何安撫利益受損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廣東、海南、山東和寧夏四省區率先開始高考新課改實驗。2007年,四省區執行了新課改後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龍江、吉林🖖🏽、陜西🔩、湖南也相繼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國有15個省市區公布了新課改後的高考改革方案🎾。
縱觀這些實行新課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與民間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變一考定終身,實行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2007年,廣東、海南等4個省區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後改革方案的基礎。在這一年,從科目設計而言,寧夏的科目設置是3+小綜合📖,山東是3+X+1,海南是3+3+基礎會考;寧夏🦇、廣東和海南都把綜合素質評價列入參考行列。海南則規定🥷🏻👩🏿💼,基礎會考的成績有10%計入總分⛄️。
這個基礎會考,在以後各省市區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稱為學業水平測試📎。在2008年江蘇的方案中,學業水平測試均按等級劃分,分ABCD4個等級🧘♀️。4門必修科目必須達到C級以上才能參加高考,兩門選修科目必須達到B級以上才能報考本科。
這套方案在江蘇引起軒然大波。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從江蘇省來說👹😲,2008年參加高考人數為50.8萬人,一本招生人數4.1萬名,二本6萬多人🧔♀️🧑🏻🍼。全省達到二本要求的2B資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總考生人數的36%,也就是說🪶,64%的考生因為在選測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攔在了二本之外🪹。
在進入錄取階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煩。錄取進行到一半時,江蘇省教育廳緊急修改錄取方案,規定1A🖇、1C的考生只要進入投檔線就可以投檔⚗️,只要總分達到了學校最低錄取線👨🏿🍳,學校必須無條件錄取。為了解決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緊急追加了近5000個錄取名額,才解決了改革帶來的問題🏊🏼♀️。
隨後,實行新課改的各地在製定高考改革方案時,都吸取了江蘇的教訓®️,對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進行不同的規定,一般都是分級以後📊🦹🏻♀️,達到一定級別就可以報考相應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蘇那樣復雜的計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高考改革的創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時,把省屬“211高校”也納入自主招生的試點範圍。高職高專則也在學業水平測試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招生。這一年浙江的方案則把一本、二本和專科的錄取標準進行區分,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3門主課及綜合素質評價都是一樣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綜或理綜🤘🏽,專科則是技術類🧑🏻🏭,一本還增加了一個自選科目🕠🧼。
縱觀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區方案經驗的累積和延續,並無創新之處:所有的科目設置都是一種類型🧑🍼:3+文綜或理綜+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而最能體現多元化評價方式改革的綜合素質評價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記分🏊🏼,供高校錄取時參考👎🏼。
黑龍江省對重點高校有放權,允許他們在高考基礎上,以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的自主考試做參考,自主招生的學校可自行規定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陜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對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須說明。黑龍江🏊🏼♀️、北京和湖南則都對高職招生進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範圍,從部屬高校擴展到省屬“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實行平行誌願🌆。
有人評價🍐,高考改革並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謂“三位一體”錄取🧜🏽♀️,仍是將原來的高考科目拆分與重組✮🧜🏻♂️,但集中錄取製並沒有變,學生與高中仍以分數為最高奮鬥目標❕。
高校方案:基本與農村考生無關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為的余地不大。實際上💾,現在對高考改革有發言權的😌🙎♂️,主要還是76所擁有自主招生特權的一本院校。2010年,這個數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雲南大學🧜🏼♂️、廣西大學、貴州大學和蘇州大學4所大學的特權✵。
這個“特權”涉及的群體不大,按照規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應該超過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數的5%。這個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間的改革方案一樣👼🏿,也是在給多元化人才選拔模式探路✈️。
去年年底,這個探索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攬人才,名校對尖子學生的爭奪提前開始了。
最先出彩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所高校招生部門聯合宣布🧑🏿🎓🦷,5校將在2010年高考自主選拔錄取中展開合作:5所高校在協商確定命題思路和要求的基礎上😴,共同委托專家組完成部分筆試科目的命題和閱卷工作,而報名和面試仍由各校獨自完成👩🏻🦯➡️。對考生而言,這個方案的最大好處減少了折騰成本🚊:只需在本地參加一次考試,就有機會獲得這5所大學中至少兩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資格🧑🏻。
武漢大學今年就規定,高一、高二學生也可以參加該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和面試,如果獲得入圍資格,則校方承諾為考生保留這一資格1~2年時間。也就是說⛹🏿♀️,當該考生進入高三後,不必再參加該校當年的自主招生👩🏽💼🧑🏻🍼,就能順利入圍,通過高考就可以被該校錄取🚵🏽♂️。華中農業大學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取消了對往屆生報考的限製🔹,應屆和往屆學生均可報考。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製”𓀈。這個模仿國外高校實名推薦製的做法🧑🏿🏭🧨,一經推出,就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有人在為北大的改革叫好😤,更多的則是擔憂的聲音:現階段🍰,國內的信用體製不完善,又是典型的人情社會🏊🏽,中學校長們如何能抵製住來自各方各面權錢的壓力呢?
北大的校長推薦製每到一個階段,都會引來輿論的關註,公眾要看看這個實名推薦到底推薦了什麽人?名單結果出來了🦹♀️,引來一聲嘆息:中學校長們小心翼翼,學習成績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桿🧛🏼♀️,最後仍然以推優為主。
四川大學在北大之後😰,也宣布實行中學校長推薦製,不過它聲明,更傾向推薦偏才怪才。四川大學的自主招生方案還在執行階段,最後用什麽衡量方式去錄取那些不在正常招生體系範圍內的人才還不得而知🏋🏿♀️。
有統計說🧘🏻♀️▪️,隨著自主招生高校不斷增多,自主招生名額在各高校招生計劃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跨入大學門檻的考生也在6年間翻了6番。
全國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這個製度從執行之初,傾向性就很明顯🔇:這個政策基本與農村學校無緣👩🏽🏭💆♀️,與農村考生無緣🍍。
從2003年教育部決定在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開始,各個高校謹慎地選擇參與自主招生的中學♟。最保險的,當然莫過於直接選擇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戶的高中,而這些中學™️🧑🏼💻,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點中學。當年👰,中國政法大學要求,選拔對象必須出自省級以上重點中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把範圍縮得更小🪀,指定了若幹所中學。實際上,為了慎重起見,當年幾乎所有的試點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種選擇——由指定的重點高中推薦。
2006年這種推薦到達“極致”🙆🏻:復旦大學的舉動被稱為創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條件的上海學生可以自行報名🦪,只要通過專家組的面試,就可以成為復旦的學生,盡管他們必須參加高考,但是成績對他們的錄取沒有影響。
這一年的結果是,復旦大學錄取的298名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上海各重點高中,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樣進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學錄取的300名幸運兒中,無一人不是重點高中學生。
為了彰顯公平,很多學校都紛紛表示,中學生還可以選擇自我推薦或者老師推薦的途徑。問題是🧜🏼♀️,這個看似公平的政策對農村學生卻毫無意義🔚:這套在城市裏尚顯時髦的推薦製,農村地區如何學得來呢𓀘?就算老師推薦,重點高校會認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沒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嗎👷🏻?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經濟成本的。在推薦信之外👍🏽,入選的學生還要到各地去參加各種形式的考試🕝,要準備路費👨🦼➡️𓀄,食宿費。對農村學生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位資深教育記者感慨: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
幾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這麽多🎲,卻讓人失望,大家不過是在重復過去的老話題。他們希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盡快出臺,能從國家層面給高考改革更多的製度支持,早日讓有才者通過各種渠道彰顯才能,讓高考不再成為百姓的負擔。(記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