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的人認為擇校現象如此普遍應歸咎於地方教育主管部門
本報記者 王聰聰
“附近沒有好的小學,肯定得擇校。”兒子還在上幼兒園中班,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楊海玲和先生已在四處打聽各小學的情況🥣🕟。
“家長們一般都在孩子上大班前就選定小學了🚱,我們不算早👨🏻🦯➡️。大家擇校的辦法有好幾種,買學區房最保險😰,但開銷較大,海澱區很老的二手房也得兩萬多元一平方米💁🏼;再就是托人,即使找到關系擇校費也一分不能少🆑;把孩子培養成特長生,又覺得孩子不應這麽小就被定型。真頭疼啊😰!”
擇校現象有多普遍?11月9日~10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全國31個省(區4️⃣、市)14081名公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98.5%的公眾表示身邊存在擇校現象,從幼兒園到高中,擇校幾乎已無處不在。
擇校的根源🙏🏼: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因為“小升初”沒有提前準備給孩子擇校🙎🏿,北京市海澱區的嚴女士至今後悔不已。
“名牌學校也就那麽幾所,競爭太激烈了。孩子們大多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兒子小學5年級我才聽說擇校沒有‘證書’不行,趕緊給他報了英語培訓班,但培訓時間太短🧗🏼♀️🚶,考試又太難,沒通過。我們後來在網上報了好幾所學校,連參加考試的機會都沒有,想交擇校費都沒地方交。”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發現👮♂️,北京地區一般好學校首先看各種競賽成績👳🏽♀️:奧數有“希望杯”、“迎春杯”🪒;作文是“春蕾杯”❄️;英語要通過公共英語二級,人大附中還要求“三一口語”(英國倫敦三一學院英語口語等級考試——編者註)通過7級——大學生都不一定達到的水平。還有就是至少是市級三好學生👃🏻。
“市級三好等評優的名額少,大多數孩子只有猛攻競賽🌥,英語培訓班價格一般在1500元~5000元🎂。”任寶菊說,“由於不少培訓班可以推薦優秀生源到重點學校去,家長們已經到了少報一個班都不行的程度,交了學費,孩子上不過來🦞,只有考試的時候硬著頭皮上👨🏿🔬💁🏿♂️。
家長們把這個現象叫“占坑”。“考過了,也只是有了申請資格🈶,還得通過學校的考試,擇校費是必須交的🧅,這麽不正常的現象大家好像都習以為常了。”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認為📇,擇校的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均衡👍🏿。2006年,義務教育法規定取消重點中學,但實際上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還是在向原來的重點中學傾斜,只不過名字換成了“示範學校”。“現在不是‘示範學校’的老師,也很難成為特級教師🧔🏽🧑🦯➡️。”
調查發現,對於擇校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接下來還包括高考指揮棒導致的必然結果(56.5%)🙍🏻♀️,家長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55.5%),素質教育政策沒落實(48.8%),地方政府對不同學校的經費投入沒做到一視同仁(48.6%),就近入學的原則形同虛設(34.0%)等。
擇校危害🏊🏿:72.4%的人首選“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孩子的教育經費是我們家最大的開銷。”楊海玲說,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擇校。當時幼兒園提供的是豐臺區教委的銀行賬號,她一次性交了近4萬元“捐助款”。家長都在這麽做,孩子學得苦,家長也不堪重負。
擇校造成了什麽後果?調查顯示,72.4%的人首選“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64.8%的人認為“導致一些學校亂收費🤦🏽♂️、高收費”🧑🏿🚀📞,63.6%的人選擇“教育公平被架空”。其他還包括學校之間差距越拉越大(60.7%),助長應試教育勢頭(46.3%)👸🏻,讓好學校陷入權力尋租泥潭(39.7%)等🧑🏽🦱。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鄭若玲教授認為,擇校帶來的最嚴重後果是教育不公,有錢有權的家庭不愁擇校⏱,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擇校對孩子的成長也很不利🍍,從小耳濡目染這樣的事,他們將來會用怎樣的方式為人處世🚶♂️🌿?”
在任寶菊看來,大部分家長擇校是為了“應試”🙄,沒想過孩子需要受什麽樣的教育,高強度的培訓讓孩子只會考試👵🏻,只想知道答案,不願思考,這對他們一生都有害。
怎樣解決擇校問題🥴:68.1%的人贊成“徹底取消各種名義的擇校費”
調查中,71.5%的人認為出現普遍擇校現象首先應歸咎於“地方教育主管部門”⏲🫱🏽,68.5%的人認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對此負責🍨,40.3%的人認為責任在“學校”🧃,24.8%的人認為“家長”也有責任🤹🏽。
北京市通州區某中學高老師說🚴🏽♀️,擇校費是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通常是先全部交給當地教委,教委再返還一半給學校🐹。她所在的中學只是一所普通中學🍖,但地理位置比較好🧑🏻⚕️,每年也有不少擇校生🧏♂️。
“有了擇校生💂🏿♀️,我們的待遇提高了,但擇校生進來後也挺讓我們頭疼,不服管教的🧶,成績拖後腿的挺多🚶♂️。”高老師也想去好學校工作,“學生習慣好、素質高,教起來省心省力🦹♀️🦹🏿,工資福利高很多。”
“城鄉🏵🛌、地域間的學校差距大,有歷史原因,但並不是不能改變🚵🏼♂️。”鄭若玲舉例“安徽銅陵現象”🧑🏻🎨,當地政府非常註意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向弱勢學校傾斜,大範圍解決了擇校問題。她認為,政府如果下決心治理的話🥻,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銅陵一位教育官員的話讓她記憶猶新:“我們沒有做什麽♠️👮🏽♂️,只是遵守了義務教育法。”
銅陵市第六中學教師章順達告訴記者🧝🏻♀️🧕🏽,銅陵市的各個中學硬件和老師的工資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學校的招生人數和辦學規模有區別。他所在的中學也並非“示範學校”,但老師們聊天時經常會說“我們帶出來的小孩絕對不比一中的差”👩🏽🍳。
公眾期待怎麽解決擇校問題🦹🏽♂️?此次民調顯示🙋🏽♀️,68.1%的人贊成“徹底取消各種名義的擇校費”;63.9%的人支持“落實素質教育,改變高考指揮棒局面”🚔;57.7%的人期待“有效實施長期的校長、教師跨校流動政策”🙋🏻♂️;57.7%的人建議“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42.6%的人認為一定要“落實就近入學”;33.0%的人認為應該“扶持民辦學校”。
程方平說,現在教育部關於義務教育階段均衡教育的總體規劃有了,關鍵要看各地的落實情況🧜🏿♀️。教育均衡也不是要絕對平衡,好的學校畢竟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主要是把薄弱的學校扶持起來。“杜絕擇校現象👮♀️,必將觸動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改革要有勇氣💂🏻♀️、耐心和信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