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缺失父母關愛,不少人逃學♛、打架、早孕、犯罪
本報記者 陳學敏 實習生 梁婷婷
“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哭,一個人笑🎣👩❤️👩,我不記得爸媽長什麽樣子,我考試也從來不及格……我只想早點畢業。”這是一個留守兒童寫下的日記。
我們給這些孩子起了一個如此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生活而投奔到大都市的懷抱🆓,孩子便被留在大山裏孤獨地成長。但是,農村留住了孩子,卻守不住希望🚕!
學習好壞沒有所謂
這天🌹,作業收上來了,小李老師只得到5本真正簽上家長姓名的作業本,這是她始料未及的。其余的13個學生🙆🏽♀️,有7個說“父母都不在家”🏊🏿,有6個說“爺爺奶奶不會寫字”。這13個學生🧑🦲,無一不是留守兒童🟰。
小李老師原本是廣東雲浮市某小學的年輕教師🧗🏻♀️🕜,這一年🤹♀️,她被安排到汶郎鎮某山區小學支教。但是她第一次布置作業,班上18個學生竟然只交了八份,並且🎯,這八份作業的分數都沒有超過60分。第二次🤼,她只好重拾在原來小學任教時的做法:作業一律需家長過目並簽名💩。
但是,這一套城市裏的教學方法在這裏根本行不通👏🏿。因為這裏大部分的孩子根本“沒有”家長👳🏼♐️。
一份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2300萬人👨🏽⚖️。留守兒童中有79.7%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同時,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也顯示💁🏽♂️,留守兒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狀況主要為小學或者未上過學♎️,祖父的受教育程度略高於祖母,祖父中只念過小學和未上過學的比例為 74.96%,祖母的該比例為84.02%👨🏽🎓。
“子不教,父之過”,此乃古訓。然而,在這些隔代監護的家庭裏😰🧑🏻⚖️,要求祖父母們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幾乎是奢望,代替了父職的祖父母們自己都沒有文化,又能拿什麽來教孩子🍣?
“能願意去上學就不錯了,那些書本,除了圖畫我們一個字都看不懂”🚴🏽♂️,已做了三個孩子奶奶的徐婆婆說🧶👗。徐婆婆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婦都到廣州打工了,他們給老人留下了三個還在念小學的孫子🦻、孫女。老人對孫子孫女們能否學有所成根本不抱任何期望👩🏻🍳,在她眼裏,能讀書就已經比她當年沒書讀好很多了。“反正以後也是打工,現在讀書不用錢就先上著吧🩳。以後去了工廠會算工資能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徐婆婆補充🤹。
小李老師也透露,義務教育實施後,農村孩子肄學少了,但逃學🤽🏿♀️、曠課、遲到的卻多了。父母不在,根本無人過問他們的成績。所以🍪,作業無須家長簽字、考試無須理會成績幾乎成了山區小學不成文的教學潛規則🤙🏽。
少女懷孕得自己解決
15歲的招弟懷孕了,這個名字上帶有濃重封建味道的女孩才上高一,是電白縣一職業中學的新生🙅🏽🦸🏿♀️。除了要適應新的學校,現在她也在努力適應一個孕婦要承擔的一切生理痛苦💮。
對於招弟來說,道路只有兩條👨🏼🍳:要麽生下孩子,然後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要麽向在東莞的媽媽告知實情,拿錢把孩子打掉♋️🛥。
在記者面前,招弟流淚了🤾🏻♀️,“這一次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從來就沒有人教過我🪿。”這個15歲的女孩,從9歲開始🧜🏽,父母就不在身邊🈵。“一切問題得自己解決”是她孤獨度過豆蔻年華的生活哲學🤽🏼♀️。因此,她輕易相信了那些同是留守男孩的甜言蜜語🦻🏼,輕易地貢獻出自己寶貴的處女之身,也輕易地懷孕了。
被遺棄了💅🏼,於是學壞了,說起來都如此順理成章。留守兒童們大多處於情感和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但父母的缺席卻嚴重影響了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他們極易變得內向、自卑🤽、孤僻或任性蠻橫🕢。
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溺愛🤾🏼♂️🤱🏼。“孩子打架輸了🍬,爺爺奶奶竟然親自到學校幫忙吵架……”這樣的事情在小李老師所在的學校早已司空見慣。於是🐋,這些孩子們開始逃學曠課、偷錢、打架👊、甚至是早孕👨🏿⚖️、犯罪,這些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盲目行為成為不少留守兒童彌補心靈荒漠的借口🪘𓀜。
父母以金錢彌補關愛
廣東目前約有100多萬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大部分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問及為什麽要出外打工,大多數民工無不抱怨是生活所迫。
對此說法,小李老師反擊:“這些孩子家裏很多都有樓房,父母出外打工的家庭一般都比雙親務農的家庭富裕,更何況現在的孩子上學根本不用交學費。”
在城市能掙更多的錢🥭,所以農民們都為過上更好的生活齊齊往城裏沖,這一點無可厚非🧗🏼♂️。問題更在於,這些農民工在維持了溫飽之後已再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帶到城市去了🥗。
“擇校費”、“借讀費”、“贊助費”……種種拿不上桌面的費用難住了農民工們。以廣州為例⛹️♂️,就讀省一級名校需要幾萬乃至上十萬的擇校費🚜,市一級學校基本維持在一萬以上,即使是一間普通的區小學❕,要入讀少說也要先交上幾千元。對於僅能在農村實現“衣錦還鄉”的農民工來說🤖,讓孩子到城市裏讀書只是一個夢🤙🏻。
不能陪伴孩子成長,金錢成為家長彌補孩子唯一的途徑。“不能經常看到他們,就只好讓他們穿得比別人好一點,吃得好一點,我心裏也好過點。”在廣州打工的李先生說。他每個月都會給留在農村讀書的兩個孩子匯去500元。每月五百🕺🏼,固然不足應付兩個城市孩子讀書和生活的花銷🤷♀️,但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家庭卻是相當不錯的開支♍️🧋。
有調查顯示🖐🏼,30%—40%的留守兒童的父母會不斷地以金錢來彌補自己對孩子關愛的缺失。逢年過節,這些父母親們難得回家一趟,更是對孩子疼愛有加,百依百順,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