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在哪兒?很多父母在懷孕期間🧖🏽♂️,就通過語言和音樂來和孩子“對話”,期冀給孩子帶來更聰明的頭腦。而一個人教育的“終點”又在哪裏?古時候,尚有“朝聞夕死”的說法,如今,科技的進步更是讓教育的邊界不但擴大而且變得日益模糊。時代和科技的變遷正在不斷重塑著“教師”這個角色👩🏽✈️:“唯一性”被顛覆、“權威性”被打破,不斷發展的科技正在用磅礴之力推動著“教育”和“教師”一同被改變😝。
“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學習的設計者、搜集信息的指導者🧏🏿♂️、解決困難的幫助者🧘🏽♂️。同時,也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在8月26日召開的“2016中國首屆校園CIO教育峰會”現場,作為一名已經有68年從教經驗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從一把“戒尺”開始,將自己的從教故事娓娓道來……
改變中總有“不動如山”
“機器不可能培養人,人需要人來培養”
戒尺🧑✈️,如今的很多90後根本不認識,但這卻是一代人的“求學記憶”,那時的他們,很多人都被不同的戒尺懲戒過☕️。如今隨著這個物品退出歷史舞臺,教育過程已有大不同:“處處可以學習,時時可以學習”改變了人們從前對教育“在學校裏頭”的認知🚶♀️➡️,而對人才的需要也改變了過去念書💿、背書、“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培養目標,“創新的時代,不僅需要有知識,還需要有能力🤷🏿♀️,有思維。”在顧明遠眼中,互聯網時代,科技的發展為個性化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平臺:“教育可以照顧到每個個人的學習6️⃣,適應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電腦都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問題,幫助人類處理處理很多事務🤷🏽♀️。“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把人類的智慧聯系了起來,延展了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已經不僅僅是我們一個人的腦力了,而是全人類的腦力,我們都可以使用,都可以運用。”但即便給予信息革命帶來的變革如此高的評價,顧明遠依然認為“機器不可能培養人,人需要人來培養”👨🏿🌾。在他看來,“互聯網思維確實給我們改變了很多☢️,但是不能完全依賴與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要靠人😾。”
“師道尊嚴”被顛覆?
“教師的知識魅力👮🏻♂️,人格魅力,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如此定義的兩個字在孟子看來👩🏼🏭🥢,歸屬於“君子三樂”: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𓀅。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如今科技的巨大發展早已改變了這種“以老師為主”的師生關系。
“師生的關系如今成為一種什麽樣的關系呢🧚♀️☆?”在顧明遠的自問自答中,一篇《“師說”新說》呈現在眼前🚶🏻:老師應該是一個學習的設計者“為每一個孩子設計適合學習的環境”📅;老師應該是搜集信息的指導者“要指導學生,讓他們獲得正確選擇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老師還要是一位解決困難的“幫助者”🤘🏿,也應該成為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活動,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而作為兒童接觸同學,接觸同伴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形式和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但不會“消亡”,因為“學校是走出家庭💁🏽♂️,學生、兒童走出家庭步入社會的第一個社會場所。”而接觸同學,接觸同伴,能夠學會理解別人,學會和別人溝通,“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知識魅力🚵🏽♀️,人格魅力🍼,在顧明遠眼中“永遠是學生的榜樣🪁,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