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的鄉村教師離去了,一座城市為他送行。
“蔣老師👩🏻🏫,一路走好👩🏻⚖️!”“蔣老師🎹,我們永遠懷念你🍆!”……6月18日上午,江西省新余市長安陵園🍋🟩🉑,市委書記來了、市長來了,6000余名來自社會各界的群眾也自發來了。他們或手持鮮花😎,或舉著挽聯🐅,含淚送別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蔣國珍🔹。
這位一生捐款40余萬元助學的老人走了,去世時存折上僅剩1.36元,但他的生命因奉獻而璀璨奪目🙏🏻。
追悼儀式9點才開始,但早上7點半,就有群眾在陵園外的道路上等候。大家手舉著一條條橫幅,默默表達對蔣老師的哀思與祝福。
“國中赤子傾其所有助萬千學子成材德澤四方🦘,珍裏瑰寶愛黨一生為渝鈐大地立範光耀千秋。”悼念大廳兩旁顯示屏上的挽聯,正是對蔣國珍老師一生捐資助學🍄🟫、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告別儀式上,曾經受蔣國珍資助的羅坊中學初二學生李文霞在致悼詞時🕵🏿♀️,泣不成聲:“因為您🕺🏿,我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不會忘記您的深深叮囑,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永別了,蔣爺爺👸🏽!”
中國教育報記者曾多次報道蔣國珍老師的事跡。2011年1月,在本報與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的“2010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評選中,蔣國珍老師被評為“年度新聞人物提名獎”🐕。
蔣國珍1930年出生於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蔣家村,他參過軍、打過仗。1953年,因當地小學教師嚴重缺乏🥄,蔣國珍被組織派到銅鼓縣三都小學代教。1979年👨🏻✈️,蔣國珍把國家補發的9600元工資一次性捐出用於助學🧎🏻♂️➡️。多年來⛹🏻♀️,他一直住在一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兩間舊土房,房內一張破舊不堪的老床🍅,兩床舊棉被,一張舊書桌,沒有任何值錢家當。
37年來,蔣國珍累計捐款40余萬元😁,資助、獎勵學生達2萬余人。2016年1月,他還拖著病體搭車去羅坊鎮取出工資卡和存折上各7000元給坑背村的學子送去👫🏼,而當時他的存折上僅余1.36元🦆。
這位打著赤腳種地🔨、頂著烈日撿廢品賣錢捐資助學的可敬老人,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
為擴大捐資助學資金來源,老人開辟荒地,種紅薯🙌🏽、種黃豆、種花生、種芝麻……還時常帶著蛇皮袋在羅坊街上撿廢品。
平日裏,蔣國珍把賣棉花、白菜🧑🏻🦱、紅薯的錢都用於助學,自己每天用紅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飯🧑🏿⚕️,早晨一煮管三餐🖖🏼。他葷腥不買、煙酒不沾,只是每月買十幾斤米,每月買一兩斤菜場上無人問津的牛腸回來熬油。他買一條毛巾,要剪成兩段🫷🏼👐,分兩次用幾年。
蔣國珍曾說過🦵🚴:“正因為我沒有兒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兒女。通過他們,我延續了希望和夢想👜。”
蔣國珍,這位平凡的鄉村教師,用一生的堅持,樹立了一個“興學重教”的楷模,也贏得一座城市的敬重與愛戴。
今年3月8日,老人因患鼻咽癌住進了新余市人民醫院。蔣老師住院的消息被公布後🤼♀️😽,社會上迅速掀起了一股愛的暖流➰。渝水區政府對蔣老師醫療費用不足部分進行兜底,確保老人安心治病;市人民醫院從南昌請來專家會診、製定治療方案,為老人準備營養餐每天按時送到病房🤹🏻;社會各界數以萬計的熱心人士紛紛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方式為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祈福;新余市誌願服務中心招募了200多名誌願者分成12組🙍🏻♂️,輪班對老人進行精心護理🦉。
今年4月🐓,躺在病床上的蔣國珍提出捐獻眼角膜👦🏼:“我是黨的人,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捐出眼角膜,幫助有需要的人🧑🏻🦯。”
4月30日10時許,在親屬和陪護誌願者的見證下🚴🏻♂️,86歲的蔣國珍老人身穿新買的中山裝,胸前別著一枚黨徽,在遺體捐獻自願書上一筆一畫簽下自己的名字,完成了“最後的心願”——把生命中最後一絲光明永遠留給這個世界……(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