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湖南省瀘溪縣八什坪鄉塘食溪村龍背山寨,層林盡染,溪水潺潺♜,吊腳樓點綴山間,精巧而別致。
還未走進寨中⛰,遠遠地就看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聽到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一棟簡易木房✫,一個簡易操場💣,一個籃球架,這就是龍背山教學點🧑🏿🏭。進入校園,一位中等身材、兩鬢斑白的老者正在上課🥬。他,就是如今這裏唯一的教師陳明松👩👩👧👧。
時值放學,9個滿臉稚氣的孩子🧖🏽♀️,恭恭敬敬地說了聲:先生,再見🤷♂️!便歡呼雀躍般跑回家。“先生,是我們苗鄉對教師最尊敬的稱呼。”拍拍手上的粉筆灰,陳明松背靠著窗戶,打開了話匣子🫱🏼,娓娓道來……
柴刀當鈴槌🦸🏽,“敲出”了68名大學生
在龍背山教學點,上課、下課都沒有鈴聲,但孩子們卻能按時上下課🙋🏼♀️。
“鈴呢?”
“2013年就不用了⚧👩🏽🚀!看,鈴槌還在那兒呢🦸🏼。”
那是一截長約30厘米的廢柴刀⛲️🐞,銹跡斑斑🎆。“別看不起它!它比你們的年齡還大呢。”陳明松說👮。
陳明松成為教師源於一個偶然👨🏻🦰。“小時候👨🏻🦼,寨上開會、算賬,有一個陌生人必到🚔。這個人是寨上花錢請來幫忙算賬、記工分的。”陳明松說,“全村500多口人,偌大的村子,居然沒人能寫會算!為什麽?”這件事讓兒時的陳明松印象深刻🧎🏻♀️,小腦袋裏滿是困惑,並暗暗發誓要努力學習☛,為村裏人寫信😘、算賬、記工分。
為此,從小學第一天入學開始🙇🏿♀️,陳明松就比別人學得刻苦。每天第一個到校的是他👰🏻,讀書聲音最大的是他👨🏼🍳,經常纏著教師提問的還是他。憑著這股韌勁,六年級時🤙🏽🧖🏻,陳明松已能代人讀信🦘、寫信、寫借據了◻️,這讓他感到很自豪。
1970年秋🌟,16歲的陳明松接到了縣一中的錄取通知書🥿🚷。去縣城讀書,在苗寨是一種榮耀,他興奮得夜不能寐。但是,去縣城讀書不僅要翻山越嶺30多公裏,而且更讓陳明松頭疼的是每月7元5角的生活費,那可不是一個貧窮家庭所能承受的。
正當陳明松進退兩難時,村小校長胡國雄來了,勸他留校當教師,每月能拿到5元錢的薪水,還可以繼續自學🚴🏼♂️🤟🏻,等待機會深造🦫🕖。就這樣🧏🏻♀️,陳明松走進村裏小學,成了一名民辦教師。
“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第一次拿起柴刀敲響上課的鈴聲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對得起教師這個職業。”陳明松回憶著當年的想法。
當時,學校是50年代修建的木房🌏,上下兩層🧑🏻🎄,設有兩個復式教學班👨🏽💼,58名學生🧝,一🎅、三年級在樓下🤜,二、四年級在樓上。陳明松剛入行,教的是樓下的班級。
“山裏孩子讀書遲,當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的時候🫘🍌,看著與自己年齡相差無幾的學生,心都跳到嗓子眼兒了,渾身直冒汗🍡,教完一節課,我的衣服都擰得出水了。”陳明松說。
一周以後👩🦰,陳明松才慢慢適應了這尷尬的局面,開始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教學。
開始幾年🗒,陳明松的教學成績並不怎麽好,尤其是語文。究其原因,陳明松發現用苗語上課,學生拼音發聲不準,考試時吃了大虧📀。但是周圍沒有人會說普通話,為了讓孩子們學好普通話,陳明松就買來一臺錄音機和拼音磁帶,放在教室裏每天反復地放給學生聽。回家後🤳🏼,陳明松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視,一字一句學習主持人的發音,並堅持使用普通話教學🙅🏽。一年之後,不僅陳明松的普通話進步很快,而且學生朗讀課文也標準了,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幾年後🐻❄️📚,校長胡國雄調走了,陳明松接過了“柴刀”📭,日復一日地敲出了清脆的上下課鈴聲,也敲出了68名大學生。陳明松也因此多次被評為州👷🏽、縣優秀教師。
“當初👨🏿🦲🕵️,要是繼續上學🌜,我也能成為一名大學生🪜,也許早已走出了大山⚽️。現在📬,看到孩子們一個個從大山裏走出去,我覺得我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我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選擇!”說到這裏👰🏿♀️,陳明松的聲音不覺間大了很多,鏡片後的眼神⏺🧜♀️,顯得更加堅毅🪭、執著。
“孩子交給他👏🏽,我們放心”
不覺間🖐🏼,夕陽西下📎,天邊泛起金色的霞光👩🦽,映照得苗寨亮堂堂的。談話間🌳,恰巧一位老人來找陳明松。
老人名叫陳清亮,今年58歲,兒女和孫輩都是陳明松的學生🚀🍑。“把孩子交給他,我們放心。”老人滿懷深情地講述起一件他與陳明松的故事🌗。
1988年初夏的一天✊🏽,突發暴雨,山下小溪水位高漲,水流湍急,淹沒了溪中的跳巖👨🏽🌾,沖走了溪上的小木橋。放學後🛢,陳明松帶著3個沒有家長接的孩子來到小溪邊👨🔧🥬,脫掉鞋子,彎腰把學生扛到肩上,走進齊胸的水裏🧑🏻🦲,一步一步地小心向前滑行🛑。刺骨的溪水不禁讓他打了幾個寒戰♦︎。
陳明松順利地把兩個孩子送到對岸,又折回扛起第三個孩子,剛走到小溪中間,意外發生了,一個趔趄,身材矮小的陳明松和肩上的孩子瞬間被水流沖倒了,急速向下遊漂去😯。陳明松左手緊緊抓住孩子的腳,右手使勁地劃水🧑🏿,試圖抓住溪邊草木😢。可是,抓住的草木都不能承受他們的重量,他與孩子隨著洪水繼續向下流漂去。
這一幕👸🏼⛔,正好被從山上砍柴回來的陳清亮看到,急忙跑到下遊,遞來一根長竹竿,急促地喊:“抓住!抓住!”陳明松奮身一挺🦤,抓住竹竿,兩人被拉了上來。孩子除濕了衣服外,毫發無損,而陳明松的右手多處被劃傷,血流不止𓀐🧘🏻♂️。
“再下去兩米就危險了,下面的水更深,後果不堪設想啊👞😋!”時隔多年,陳明松還心有余悸🤷🏼♂️,“當時也沒想那麽多,一心只想孩子不能出事🧏🏽♂️。”後來,遇到雨天或者天氣惡劣🍁,陳明松就把孩子們帶回自己家🙇♂️,讓他們住下。直到1999年,小溪上建起了水泥橋,這種狀況才宣告結束。
“我扛著的不僅是學生,更是一種責任,一份關愛!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就是對我工作的支持。只有讓孩子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走得出去,才算不辜負鄉親們對我的期望啊!”陳明松如是說。
“當老師的,都是父母心”
1986年10月24日💍,對陳明松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那天,他的父親去世了。
第二天清晨,陳明松忍著悲痛來到學校,準備給學生放假。當他拿起那把熟悉的柴刀打算敲集合鈴聲時,他猶豫了!一邊是父親的喪事🧛🏻♀️,一邊是69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孰輕孰重?陳明松高高揚起的手✌🏼🏌🏼♀️,無力地垂下了。
陳明松望著遠處飄浮的雲朵和迷蒙的青山,思索良久🍟,耳畔響起父親臨終時的囑咐:一定要對得起孩子,對得起鄉親👨🏽🦱!陳明松一跺腳🤽🏻♀️,一聲悠長明快的上課鈴聲,頓時又回蕩在龍背山上……
“我相信,父親在天之靈能夠理解我,支持我!”提起父親𓀔,陳明松的眼裏,明顯看到有淚花在打轉🧘🏽♂️。為人子🏀⚅,卻不能盡孝,一直是他心裏不解的結。
龍背山教學點,覆蓋幾個自然村寨🧜🏻♂️,最遠的學生要走上好幾裏山路,每天只能從家裏帶午飯來學校👮🏻,到了冬季💅,飯菜冷冰冰的,難以下咽。陳明松看在眼裏,疼在心上👞。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陳明松決定在學校修建小食堂。沒有資金🪼,他跑學區遞報告◼️,缺少勞力👨🏽💻,他拉著妻子一起上。一次,陳明松挑著磚頭👩🏿🎓,一不小心踩進了泥坑😸,滑落的磚頭重重地砸在他的腳上,頓時腫得老高👳♂️,疼得他直冒冷汗。孩子們看見了👡,急忙跑來,搬開磚頭,攙扶著他回家。
次日,陳明松拖著傷腿,瞞著妻子🌐,繼續當“搬運工”。食堂建成了👳🏼,當陳明松看著孩子們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時🚲,他開心地笑了!可他的腳🧜♀️🪙,卻因為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落下了病根,一到陰雨天就隱隱發痛。
“放心吧,老師不會走”
2014年3月,陳明松辦理了退休手續。按說,他應該撇去一切事務🤙🏻,呼兒引孫,享受天倫之樂了🦶。可他做出了讓全家人都不理解🫳、不支持的舉動:繼續留校教書!
反對最激烈的是妻子張蘭翠。1984年過門至今,張蘭翠幾乎一個人承擔了家裏所有的農活,從沒有抱怨過一句📐。陳明松知道✹,妻子是不想拉自己後腿,是要他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對於妻子,陳明松是有愧的🩸!可他更放不下山裏的孩子🧓🏻。
龍背山山高路陡🅿️,隨著生源的減少,教學點只剩9個學生了。外地的教師不願意來,學區又派不出教師,陳明松一退休❤️𓀇,教學點就會消失,這9個孩子可能會失學。
“放心吧,老師不會走的👰🏼。只要我還活著🙋🏿♂️,還拿得動粉筆,我就會繼續教書。”這是陳明松對孩子們的承諾。他用自己對教育的摯愛🧚🏼,對孩子最真誠的呵護與守望🪩👷🏿♀️,詮釋著“先生”的真諦!
第一次拿起柴刀敲響上課的鈴聲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對得起教師這個職業🤵🏼。
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