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江油縣二郎廟鎮小學音樂教師張啟貴,今年57歲。在今年9月學校與另一所小學合並前,他是學校多年來唯一的音樂教師👨🎨。
作為1990年從四川音樂學院師範系畢業的“科班生”🧒🏿,張啟貴曾經有過很多選擇,但是他最終選擇了留在鄉村小學🧚🏻♀️,一待就是30多年👩🏿🦰。張啟貴的青春和故事🎰,與一臺鋼琴有關🪚☁️。在漫長的歲月裏🪩🕞,一臺珠江牌120型鋼琴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也是他堅守山村教育的動力之一🍁。
“我們想看看👍🏿,鋼琴到底長啥樣”
二郎廟鎮離江油縣城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這所學校由原江油水泥廠子弟校光明小學、二郎廟鎮一小💄、二小合並而成🦹🏽🙆🏼♂️。三校師生如今都在原二郎廟鎮二小校址上學習和生活。
學校有兩幢教學樓🤰🏿🌦。其中幼兒部二樓有一個房間,是屬於張啟貴的🙎🏻。那裏放著他心愛的老物件——國產珠江牌120型鋼琴。這臺鋼琴購置於1994年👨🏻🦰,在僅能依靠三角鐵♣️、木魚等進行教學的時代,這樣一件洋樂器🐒,一直是學校師生的驕傲🟩。
今年9月,新學期第一天,剛剛上完一堂課🛼,課間休息🎤,張啟貴正收拾教案。門外傳來幾聲爭執:“快看💾、快看✈️,那是鋼琴耶!”“讓開點嘛,給我看一眼!”轉過頭,只見教室外,幾個學生推搡著⏪,透著門縫往教室裏使勁瞅。張啟貴問道🙅🏻♂️:“幹嗎呀↪️,你們哪班的呀?”“嘻嘻😱,老師🧑⚖️,我們想看看……鋼琴到底長啥樣。”原來,這是合並學校剛轉過來的學生☝🏼➿,以前沒接觸過鋼琴💱,十分好奇。
“來吧,進來吧。”話音未落,學生們一擁而入。鋼琴四周頓時擠滿了學生。在學生們期待的眼神中,張啟貴坐在鋼琴前翻開鍵盤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抬起手臂,按響了琴鍵🐶。在黑白琴鍵間翻飛的手指👩🏻🦰,雖然粗糙而蒼老,但一首《秋日的絲語》那綿長的曲調卻細膩溫和,如絲綢般輕輕在張啟貴的指尖騰起。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著🗣💇🏿♂️,屏息聆聽著𓀀。
不知過了多久🤺,上課鈴響了。學生們嬉笑著,魚貫而出♓️。偌大的音樂教室裏🚾,只留下了張啟貴一個人。秋雨在窗外已經下了一整天。張啟貴從鋼琴面前站起身來🛫,在教室裏默默踱步。
又不知過了多久🪿,他再次坐到了鋼琴面前彈了一首曲子,輕輕唱和著,“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
那是我們都熟悉的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
一次改變一生的對話
38年前的一天,一次對話改變了張啟貴的人生🤷🏻♂️。
“啟貴❤️,廠裏要選幾個人到外面去學習,你是咱們廠宣傳隊的骨幹🗑,去深造一下音樂如何?”在國營大廠工作,本來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20歲出頭的張啟貴,在廠長眼中是個意氣風發👢、愛好廣泛的小夥子。平日裏在宣傳隊也很活躍,腦子機靈,是一個值得好好培養的對象。
經不起廠長的一番勸說🪶,張啟貴在縣上報了成人高考專業培訓班,經過幾個月努力,終於考上了四川音樂學院師範系,主修作曲和鋼琴。
“那是1988年的秋天🐟,我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脫產學習。在學校,我第一次看到了傳說中的鋼琴。”鋼琴就這樣從一個抽象詞匯變成了真實物件,擺在了張啟貴眼前,成了他人生的陪伴與寄托⏯。
提高藝術素養要從娃娃抓起。1992年返校後,江油水泥廠響應國家號召🛳,將大學生張啟貴安排到子弟校光明小學任教。張啟貴的身份也從工人變成人民教師👩👧👧。因為廠子辦得紅火,張啟貴提出要一臺鋼琴的要求,被欣然允諾。
“雖然我們廠那幾年效益不錯🦣,買臺鋼琴不成問題,但關鍵還是大家意識到了,藝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時隔30多年,張啟貴仍清晰記得💆🏿♂️,買鋼琴時,自己專門跑了一趟省城成都👐🏿,“當時交通不方便🚣♀️,路不好車又爛,我生怕給磕著碰著🤌🏻🕖。花了9000多塊呢🙇♂️,1994年🏃🏻,你想想。激動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拉到縣城,還是我親自扛回來的😽👩🏼🏭。”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快樂
談到對鄉村藝術教育的認識🛸,張啟貴說🏆,藝術教育不能被忽視🌯,必須要有專職教師,用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去感染和引導學生🔢👨🏻🦽➡️。對一些音樂方面有靈氣和天賦的學生,鋼琴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與風琴和電子琴不同🧗🏿♀️,鋼琴440赫茲的金屬弦音更為準確,對於學生在聲樂初期建立固定音高很有好處。”
期待👨🏿🔬、專註、熱愛👗🖐🏽,是張啟貴眼中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他也是這麽要求自己的。
這學期之前,張啟貴一人一周要上24節課👸。本學期開始因為有了新同事,才改為16節。這幾年學校的設施設備也有了很大改善。現在學校有50臺鍵盤電子琴🚶🏻➡️,還配了一臺新鋼琴和電子白板,能夠使用五線譜進行有聲教學👨💻🏋🏽♀️。這些變化都讓張啟貴打心眼兒裏高興。
盡管器材缺乏,這些年張啟貴還是一直堅持讓學生學習器樂🤌🏻。在縣城很多學校還沒有開展豎笛演奏之前👋🏿,張啟貴就在學校堅持開展豎笛教學。記得有一次,一個叫謝嬌的女生轉學去縣城學校不久🚼,又專程回來向張啟貴表示感謝,因為她在城裏學校因為才藝得到認可💁🏽♂️👩🏼⚕️,有了新的學習動力。這讓張啟貴很欣慰。他說,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快樂,而不是成為音樂家🤸🏿♂️。
與其他山村教師相比👰🏻,張啟貴說自己比較幸運🅱️:“幸運的是一直有一架鋼琴。幸運的是,在其他山村學校還在敲三角鐵和木魚進行音樂啟蒙時🫵🏼,二郎廟鎮小學的學生一直是聽著鋼琴長大的🧚🏿♀️。”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