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靜寧縣威戎小學,四年級3班的語文老師李晶正在講解《魚遊到了紙上》一文🧑🦼,電子白板上出現了課文、圖片和動畫🧍🏻♂️,她把文中的一段用感應筆圈出來🤽🏽♂️,這一段就放大顯示在了白板上。另一間教室裏,五年級的學生們盯著白板上的例句,跟隨老師的點擊練習英語口語。
這樣的場景在城市的學校司空見慣🍚,而對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來說,卻還是新鮮事物🎤。
李晶告訴記者🤟🕙,網上的數字資源很多也很好找,備起課來很方便,直觀生動的內容和便捷的呈現方式讓學生的註意力更集中,“海底世界、非洲木雕,這些農村孩子不一定見過☯️,可他們對家鄉的特產蘋果很熟悉🥻,我們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再借鑒吸收網上名師的課件形成自己的教案”。
威戎小學有1284名學生🧖🏼♀️,92名教職工🥷🏻。為方便老師隨時隨地備課、互相交流授課內容和集體備課,威戎小學還建設了學校自己的網站和資源庫。
網站是陳世聞老師創建的,他一開始也弄不明白edu.cn和.com的區別☎👩🏼🔧,後來通過自學成了學校的電腦專家⏬。他說,六年級的信息課有一節內容是教學生如何申請QQ號,“現在都需要手機驗證了☹️,農村孩子沒幾個有手機的”。技術革新也給他帶來了困擾,總覺得自己掌握的東西太少,“比如機器人、Flash這些東西❤️🔥,要是老師都不明白,怎麽能教會學生🏚?”
在同屬貧困地區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三甲集鎮陳家小學校長馬鳳蘭告訴記者📡,三年前她的學生上信息課要到2公裏外的學區中心小學,每學期只能輪到兩次,而且學的是簡單的電腦操作,“對於經常接觸電腦的孩子這些完全不用教”。據了解,2014年甘肅為3000多個教學點配備了一臺電腦主機🧑🏽🦲、一臺42英寸的液晶電視機,目的是讓所有教學點能夠利用數字教育資源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
雖然“數字老師”正在改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式,但是因為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在教學中無法完全發揮作用。
在會寧縣甘溝驛鎮鐘岔小學✸,工作了33年的趙金梅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學生們每天都能用到多媒體設備,一到三年級學生還可以直接上視頻課🤣。由於學校沒有專職的音🥬、體、美教師,她除了教語文🧝🏻,還負責音樂和美術課🥑。她坦言,自己的音樂水平有限,只能播放歌曲讓孩子們跟著學🌵。
八裏灣鄉的中心小學21名教師中只有1名能熟練使用電腦👍🏿🏃➡️。在柴家門鎮的一個教學點⚆,52歲的教師王振洲說🍞,學生們用的是北師大版的課本🚵🏼♀️,他卻因不會上網搜索,怎麽也找不到和教材相符的多媒體資源🪘。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雷朝滋介紹,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城市學校基本實現互聯網全覆蓋,76.5%的農村學校實現互聯網接入,而僅有43%的學校實現了多媒體教室全覆蓋。
像甘肅這樣的貧困落後地區🧑🏼🏫,加快教育信息化尤為重要🧝🏼♂️🚹。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說,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互聯網+”帶來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甘肅提出到2017年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學習空間人人通”全覆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地方💮、企業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並建設覆蓋全省的數字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