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讓何夏壽對學校的熱愛愈加深沉。他覺得自己之於學校,“就像一棵樹一樣🚏😇,根越紮越深”。原本那棵弱弱的小草,靠著這塊土地給予的營養和自身的頑強壯大了💪🏻,他希望有更多的後來人同樣熱愛並反哺這塊土地📨。
田野之間↕️,任憑同學們嘻戲打鬧🧜🏽♂️,少年何夏壽總是捧著用省出的零花錢租來的小人書,就那麽弱弱地、旁若無人地閱讀著。這不光因為他的右腿由於小兒麻痹落下了後遺症,沒有參與到和同伴的玩樂中,更是他的性格👩🏿⚖️、興趣使然——愛讀書。文學,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漸漸地散播開了種子🥙。
1978年🧀🙈,十五歲的何夏壽正躊躇滿誌準備報考大學文科。可那一天,看著學校裏進進出出🫅🏽、有說有笑的同學們☯️🏉,老師宣讀的“殘疾人不能報考大學”的消息將他“砸暈”了。一下子失去目標的他反反復復、茫茫然然地問自己:為什麽?怎麽辦?
這些場景發生的年代都已久遠了。前不久,在何夏壽精心經營了二十年的浙江上虞金近小學童話般的校園裏,年過半百的他描繪起當年仍恍如昨日。他說🧑🏼🦰:“我打心底裏感謝文學🧜♂️。小的時候餓著肚子省錢找書讀,我在文學裏看到了一個美妙的想象世界;最絕望的時候,又是文學拯救了我。後來,文學也成了我辦學的一種支撐和泉源。”
從代課教師到特級教師
人生的軌跡,有時就是那麽神奇。
當高考的大門對他關閉後,何夏壽很快將自己從沮喪和頹廢中拔出,收拾好心情繼續讀書🤳🏻。十六歲高中畢業時,村小學正好有個做代課教師的機會👷🏻,他通過考試從十七位競爭者中勝出。他自學了中師課程,也修習了大學小學教育課程。後來,他一路堅持🧞♀️,拿到了大學文憑。
代課期間,因為讀寫基礎好加上肯用力🧑🧑🧒🧒,才教了兩年,他的語文課就在全鄉有了名氣🖕🏿,在鄉裏、縣裏上了多次公開課。何夏壽還有唱歌唱戲的天賦,學校又讓他擔任了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他把語文教學與少先隊活動結合起來,兩項工作都搞得有聲有色💮。1985年🧳⛅️,以代課教師的身份,他被評為縣語文教壇新秀🤸、紹興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1988年,代課近十年,縣教育局破例將他轉為公辦教師🎛。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農村學校條件差,缺少圖書。還在代課的時候,文學青年何夏壽的特長便發揮了出來🧵🌓:他給學生們講自己讀過的書👩🏽🔧,還在課余創作起童話♚,寫一篇給孩子們念一篇,又一篇篇在報刊上發表。這不但激發了農村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潛能,也讓何夏壽成為了省作協會員。
童話🦹🏻♀️,本是何夏壽生命#️⃣、生活中最為鐘愛之物🌙,而他的學校所在地又正好是我國當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童話故事《小貓釣魚》與《小鯉魚跳龍門》作者金近的故鄉,這讓何夏壽的追夢腳步更加執著👫🏻。1996年,各方面均有優秀表現的村小教師何夏壽,被教育局直接任命為四埠中心完小校長。帶著那份執著,在“兒童教育必須以兒童的方式展開”的理念下,他決定用童話開展教育🧗🏼♀️。
1997年春,何夏壽在那所應考應試已成集體意識的農村小學裏,從自己所教的語文學科入手,利用校長的“特權”,在全校二百多名學生中挑選出四十八位寫作較好的孩子,成立了“小鯉魚文學社”🏂🏽,指導學生學寫童話,何夏壽親自承擔指導責任👩🏿🌾。他探索總結了“穿針引線”等十種童話寫作法🏋🏻♂️,引導文學社的孩子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近百篇童話,有兩位同學還獲得省征文一等獎。浙江省教研室將學校確立為省作文教學協作學校,何夏壽三次在全省作文教學研討會上上童話作文示範課。當地群眾對學校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為學校建了校舍🫔,將附近四所村小合並到四埠小學🦊,學生增至一千多名♿,辦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何夏壽的努力下,新世紀開始時💇🏽♂️🙇🏿,學校更名為金近小學。
身邊的同事✊,當地教育界的領導、同仁,沒有人不知道何夏壽是在“拿命搞童話教育”的🕵🏻♂️。從1979年算起的三十六年👨🏽⚕️,他為此付出了多少無法計量,但人們都知道何夏壽因自認學歷太淺👵🏻🚵🏽,幾乎將所有的雙休日、寒暑假甚至過年過節都用來學習。一百余篇學術論文🫁😶🌫️、隨筆,八本教育專著,全國“千課萬人”、“真語文”等觀摩活動中的一百多節示範課(講座)🈵,網上工作室四十余萬人次的點擊量,記錄著農村小學校長何夏壽發奮自強的足跡🦵🏽🔘;浙江省名師名校長工程導師👍🏻、浙江省首屆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等榮譽😼,標註著這位當年被高考拒之門外的殘疾人奉獻社會的人生高度。
2010年,何夏壽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村教師👩🏼🎓,經過層層考核🍫,憑借其雄厚的教學實力和高尚的師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特級教師。
從農村完小到省級示範
春末,被油綠稻田環繞的金近小學,同樣一片生機盎然。雖然離城很遠🤹🏼、地處偏僻👨👨👧,但你想不到,這樣一所農村小學的風景和韻致竟被如此地做足了文章。童話教育十大景觀,讓小小的校園充溢著濃濃的文化味道:魚龍池👨🏻🦽、童善園🤸🏼🧜🏽♂️、探索島🚵🏿♂️😭、世界童話園、跳魚兒廣場🙅🏽♂️、童星街🎠、金近紀念館、小鯉魚劇場、星光大道🚑、藝美林,各有各的故事和功能;就連校內的小路,也被標註著中國與世界著名童話作家的名字;以“小鯉魚遊中國”為線索,在地面上做出地理引導;精致的小園林裏,綠藤被人工“形塑”成童話中形態各異的小動物……學校物質環境所有的細節🧍🏻♂️,都被刻意賦予了童話元素,甚至不放過一塊水池中的石子。何夏壽形容自己是像“燕子銜泥”一樣建設學校;而“非物質”的校園文化,包括學校校訓、校歌等學校精神,也全部提煉自童話,凝聚了他的一片“癡情”👨👨👧👧。
“給農民的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話,何夏壽用自己的努力踐行著🏌️♂️。
在金近小學這樣一個並不占天時地利的地方,選擇童話教育作為辦學載體,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挑戰👺🍔:沒師資、沒教材👨🏼🎤、沒現成經驗📕,一切全靠自己。當年,用“小”童話教語文🧑🏿🎄👰🏿♀️,讓何夏壽成就了個人的學科教學特色;現在用“大”童話辦學校,將童話滲入學校的方方面面👼🏿,成了作為校長的何夏壽面臨的課題💀。他請專家、學者來校指導,派教師外出學習參加培訓,鼓勵教師參加省裏的兒童文學創作筆會、年會🔗,他自己也抓住各種機會走進高校向專家請教⛷。為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何夏壽還帶領學校二十位語文老師😏,編寫了全套六冊《童話》教材🙋🏼♀️,其中一冊入選余秋雨任總編的義務教育課外讀本《語文新天地》……就像金近童話裏那條執著和自信的小鯉魚勇往直前,何夏壽數十年一以貫之,從童話教學到童話教育再到童話課程,給這所農村小學打造出一張亮閃閃的名片。
如今,偏居鄉村一隅的金近小學被浙江省教育廳破格評為省示範小學,還是省“十大育人模式”創新單位、全國書香校園先進集體🙇🏻♂️、浙江省名師名校長實踐基地。讓何夏壽頗為自豪的,還有由學校發起🧚🏼、最終由紹興市上虞區政府與《兒童文學》聯合設立的“兒童文學金近獎”‼️,看著“那麽多兒童文學名家來到金近小學接受頒獎,我覺得咱們農村學校臉上真有光!”
最受益於這樣高質量、有特色教育的,當然是鄉裏鄉親們的子弟以及近年來到金近小學學區的外來務工者子弟。
隨著“童話滋養童心”的聲名遠揚,來學習的學校越來越多。2010年,何夏壽組建了橫跨幾省的兒童文學教育聯盟🏃🏻♀️。他不顧腿腳不便🤦🏽♂️🍼,每學期一次😩,親赴江蘇、浙江🙇🏻、上海🧘🏿♀️,甚至山東、安徽等地,舉辦教學活動。或上公開課🔪,或作報告,或進行課堂點評,忙得他焦頭爛額,但分文不取人家給予的報酬🫄🏽。至今,各地已有一百余所學校加入了童話教育聯盟。同時,他還通過省教育廳為他開設的“何夏壽特級教師網絡工作室”,推介童話教育,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做這一切時,何夏壽只感覺,他代表一所農村小學的高度™️,代表農村教師的水準。
從一棵小草到一株大樹
何夏壽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文學雜誌。工作之余🏚,徜徉在文學的世界裏依舊是他的一大享受。讀書的積累,讓他的人生愈發厚重;與付出同來的榮譽👨🏻🦯➡️,也給了他不少光環。
作為知名校長和特級教師👩🏻🦳,何夏壽有太多的進城工作機會🔃,但他仍甘居清貧,一直堅守在最偏遠的鄉村完小。他簡捷地概括說:“我不去城裏⛹🏽♂️,一是因為我本身就是農村的孩子,二是人要知恩感恩⛹️🙏🏿,三是如果農村有足夠的優質教育資源,很多家長就不會借錢買房、租房送孩子進城讀書了👉🏻。農村學校培養一個名優教師太不容易了,一旦培養好了立馬走人🧜🏽,那農村教育就真沒有希望了。如果連農村自己培養出來的名師都不熱愛農村🚴🏻♂️🐫,還怎麽吸引城裏的名師前來從教👨🏻🦲🤦🏻?!”因此👳♂️,每當有人來“請他出山”時,他總是抱以“城市教育不缺我一個,農村學校需要我一人”的想法一笑了之。
三十六年,讓何夏壽對學校的熱愛愈加深沉🐾。他覺得自己之於學校📗,“就像一棵樹一樣,根越紮越深”。那種“牽掛”甚至讓他連春節都會在學校度過🐉。原本那棵弱弱的小草,靠著這塊土地給予的營養和自身的頑強壯大了,他希望有更多的後來人同樣熱愛並反哺這塊土地❣️。
看到個別青年教師最終抵擋不住城市的誘惑🏛、產生調離學校的想法時🤴🏽,何夏壽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留住他們——
青年教師李立軍講述🧑🏼🔬Ⓜ️,10年前,他談好了對象♕,想結婚但沒錢買房,為此很苦惱。有一天👦🏼,何校長將一張5萬元的銀行支票塞給了他,他當時都懵了👨✈️。事後他才知道,是校長賣掉了自家老屋,才湊了這點錢。而何校長自家買房的銀行貸款,拖到如今還沒有還清💂🏼♂️。更年輕的邵瑞老師說👡:“何校長簡直是我的親爸!我分到學校第一年,何校長就把學校藝術教育這一塊交給了我🈚️,勉勵我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項工作👩🏽🦱。後來,我得了急病須上省城住院治療🧑🏽✈️,何校長通過熟人,給我聯系了那裏的醫院🦊,還送我到杭州住院。我出院後,他讓我住到他家裏👪,讓她愛人每天給我做好吃的。”
盡管地遠位偏,盡管身居鄉野🪡,但金近小學擁有童話般的校園💏,飽含詩意的文化,更有何夏壽這樣的“癡情”校長。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領頭人🕺🏻,學校的年輕人都愛土愛鄉,全校四分之一的教師成為區級以上名優教師。
學校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但何夏壽越來越感覺到🐹💋,辦好農村教育不光是辦好一所學校🦔,學校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旗艦店”😳,以學校文化帶動鄉村文化發展🧎🏻♀️。從2001年起,他主動提出和學校附近三個村開展校村文化共建🏃🏻♂️➡️,帶領學校老師為共建村“挖掘”鄉愁🙎🏻,“輸送”文化,傳遞文明。何夏壽還擔任了祝溫村的文化指導員🧑🏼🍳,包下了這個村所有的文化事項🦫。他親自“操刀”譜寫村歌,提煉村落精神,設計文化長廊👏🏽🧋,開辟村文化陳列室🌔、鄉賢長廊,撰寫村“五十佳”事跡,等等。2014年該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國務院副總理汪洋還親自前往該村視察⛹🏻♂️。這一切🤘🏻,對何夏壽來說,不僅僅只是表達對農村的熱愛,更想通過這些🚫,讓農村的孩子從小樹立愛家愛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能做的🥋、想做的🥠、要做的🐦,很多,太多💂🏻♂️,何夏壽盡自己的所能做著。“折了翅膀依然要飛翔……”,這是他在青春年華中寫下的勵誌詩句,也是他用數十年生命踉蹌前行的寫照。
對農村🎈、農村教育、農民的孩子抱有這樣感情的教師、校長,現在還有多少🦸🏽♀️?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