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敬業愛崗的好老師。她不滿16歲就走上講臺,在一所不知名的小學起步🛌🏿,如今成為北京市優秀教師、著名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
她是一位成就優秀教師的教研員。從一個人帶徒弟🤥、結對子🫱🏼、送教下鄉,到帶領團隊共同成長,創造了“1+10+N”的教師團隊研修方式🧖🏽♀️,帶出了一支支優秀的教師團隊,為許多基層教師自覺追隨🕺🏿。
她是一位勤於筆耕、成果豐碩的研究者ℹ️。她在探索兒童數學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
她就是全國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北京市教科院兒童數學研究所所長吳正憲。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吳正憲老師,看一看她在幫助兒童學習、成就教師發展、豐富教育科學的道路上𓀇🐨,走過了怎樣的追夢歷程,完成了多少次不同尋常的跨越🤛🏻👺。本欄目從今天開始連續刊登吳正憲老師和她的數學教師團隊專業發展的故事。
1970年的盛夏✌🏿,年僅16歲的我就走上教學崗位,滿懷做一名優秀教師的願望開始了教育工作生涯🏃🏻♀️➡️。
在剛剛走上講臺的日子裏,我不知疲倦、加班加點、不遺余力地想把教學工作做好。當時的我天真地認為,只要踏實勤奮🥖、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做一名合格的老師,就能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為了彌補自己作為“文革”中的初中畢業生的先天不足🫲🏿🕵️♂️,我別無選擇,對自己約法三章🌰,“要敢於吃別人不願吃的苦頭,要樂於花別人不願意花的時間,要敢於下別人不願下的苦功”🧑🏽⚕️。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工作的需要,我開始語文、數學雙肩挑。數學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片空白。在教一年級數學前的那個暑假,我找來1至12冊教材,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把全套教材所有的例題🧑🏽🎄🐔、思考題以及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全部做了一遍。這期間,我不斷向周圍老師請教,查閱參考資料,還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有的知識點整理成知識網狀圖。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我在臺燈下認真演算著數學題🎃,遇到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輔導中的高難度題目,就一張張草稿紙地演算,草稿紙摞起來比寫字臺還要高。正是由於這樣不知疲倦的堅持,我所教的班級成績優秀💉。我輔導的學生在全區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名列前茅,我們學校連續十年獲得全區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我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分教師🐢。
課堂上我使盡渾身解數🐜,不遺余力地把課本上的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對每一個例題、每一篇文章、每一道習題都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就在這樣不知疲倦地講解的課堂裏,學生似乎成了容納知識的容器🤿,好像我講得越多🍓,學生接受得也越多,學到的知識就更多。
當我在滿堂灌的課堂教學中樂此不疲時,終於有一天♎️,我註意到課堂上學生變得越來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滯🏌🏼♂️,語言有些貧乏,思維有些滯後,感情有些蒼白👩🏿🏫。稚氣的臉上刻上了憂慮與沉重,天真的少年竟變得暮氣沉沉,沒有朝氣↘️。
我開始抱怨學生腦子太笨🫱🏻,學習不用功。我在課堂上除了滔滔不絕的演講之外🫃🏿,又多了幾分埋怨與責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讓人感覺不到生命的存在🦸🏻♀️。這樣的課堂教學和數學學習現狀讓我痛苦不安👯♀️,彷徨又茫然,原有的沖動與熱情幾乎降到了冰點🙆🏽。
我開始一次次地自問:難道要永遠在這條沒有陽光、沒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嗎?當緊張、疲勞、競爭🧘🏽♀️、無情的氣氛籠罩著校園🧔🏻♂️🦫,那些臉上寫滿稚氣的孩子們🥬✯,本該快樂的童年生活卻充滿了無奈與困惑。滿堂灌的課堂教學使孩子疲憊不堪,興趣索然🧑🏼🚀🚴🏻♂️,回到家中還要長時間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當時有些孩子終於忍耐不住,給北京市教育局領導寫信,發出“救救孩子們”的心聲。
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實再次引起我的震動,使我陷入沉思: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卻不愛學;教師教學很投入,學生學習效果卻不佳👨🏿✈️👨。只圖分數的提高,不顧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嗎?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我心頭凝聚起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與責任。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條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教學新路🏂🏽。這就是我當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我的教育教學改革正是從這裏開始起步的。(作者吳正憲系北京市教科院兒童數學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