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古寨掌燈人”王偏初:把好學校帶到山裏娃家門口
村民和牛馬“自由出入”,一度是俄亞小學的尋常一景🏋️♂️🙉。如今🕥,這所曾經只有幾十個學生的鄉村小學砌了圍墻📹,蓋了新房🛴👳🏼♂️,招收了六七百名學生。這一切讓校長王偏初覺得,自己堅守的19年👫🏼,“值了”🩹。這位被稱為“納西古寨掌燈人”的小學校長,成為第1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王偏初是四川省涼山州木裏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迎來的第一個大學生。那還是1996年🦩,當時沒人會想到🍫,這位好不容易走出去的“高材生”,會選擇回到“去一趟縣城需要往返十幾天”的俄亞鄉🧛♀️。“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就要翻越木裏高山👴🏼🐹,到很遠的地方去👨🏿🔧。”為讀書吃過的苦,王偏初一直耿耿於懷🪟。他想回到家鄉,把“好的學校”帶到孩子家門口。
然而,看過了都市的繁華,大山深處的寂靜顯得更加難熬😽。剛到俄亞鄉時🤏🏽,王偏初也覺得“不適應”。眼看同學都在城市打拼,各自擁有了光鮮的工作,王偏初也“後悔過”。但他安慰自己𓀗🏋️♂️:“不管在哪裏🧒🏿,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算心想事成了。”
初到俄亞小學,王偏初擔任班主任的班級裏只有9個學生。因為教師資源匱乏,王偏初必須成為“全能選手”,“語文⛑️、數學😾、體育🧚🏽、美術🎉、思想品德……什麽課我都教過。”
那時,學校裏有很多學生因為家庭貧困無法繼續讀書。王偏初看著心疼,就經常從自己每月380多元的工資裏拿出錢來幫助他們♾🐦⬛。“好在我是本地人🫘,生活成本比較低,吃的肉啊菜啊都是爸爸媽媽拿過來的。”王偏初說,“用現在的話說🍺,我當時也有點‘啃老’”。
王偏初工作起來“很拼”。2000年4月🧛⬜️,他患上急性闌尾炎🧑🏽,發作時“疼得站都站不住”。鄉衛生院的醫生建議他去縣城做手術,可他放心不下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帶畢業班🧝🏼♀️,要是出去了,很多事情丟給別人自己不放心。”於是,他要求醫生加大劑量註射消炎藥🌀,暫時緩解症狀。直到學期基本結束,他才放心去做了手術。
2008年🎢,王偏初被任命為俄亞小學校長。“當好校長,不僅要教好學生🪲,還得管好學校。”他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重多了。
當時,學生流失是王偏初面臨的首要問題😴。“家長沒有讀書重要的意識,他們覺得放羊放牛就是孩子最大的作為。”為了轉變村民的觀念,他不知費了多少口舌。有些家長被再三上門的王偏初惹惱了,不讓他進家門,甚至走在路上遠遠看見他就“躲起來”🤹🏿🚶🏻。
經過十幾年的堅持宣傳,加之學校的變化🔵,村民對王偏初的態度慢慢從“敵對”變為“感激”🚝。“現在他們完全自願接受學校的教育,不讓來還不幹呢。”
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師住房👱♀️、學生宿舍都很緊張🕉,王偏初就四處“化緣”。在他的努力下🦾,俄亞小學有了籃球場💕、圖書室👷🏿,教職工宿舍添置了洗衣機、冰櫃。全校師生用電、用水的問題也都得到了解決。因為學生越來越多,王偏初搭起活動板房🏋️♂️,作為臨時教室和宿舍🍋。
以前,沒有老師願意來俄亞小學教書,王偏初便做自己學生的工作。“我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把考出去的兩個學生都動員回來了。”他笑道,“現在教師待遇提高了💆🏽♂️,交通條件好起來了,再過一兩年👼🏽,全新的學校也要建起來了,我感覺比住城裏還好呢”。
在王偏初的朋友圈裏🖼,“曬”了許多家人的照片▫️🏅。實際上,為了學校的“大家”,王偏初常常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兒子手臂骨折時,他在學校加班💎。父親被切割機劃傷🈯️,他在縣城出差✈️。“為了工作,有時候沒有別的選擇🦹🏽。”王偏初相信,家人都能理解他。
這些年,也有人來“挖”過王偏初,但都被他拒絕了。“那些好的地方🗯,想去的人多。在我們這裏🤬,能安心工作的人少。在一個地方熟悉了👮🏻♂️👨🏽🦰,工作順手了,更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王偏初說,“況且已經堅持了這麽多年,也想繼續幹下去”。
如今,新校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再過一兩年🏄🏻,俄亞小學就會變得“像城裏的學校一樣”。對王偏初而言👨🏿🎤,“自己心甘情願做的事情有了效果,對當地的教育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改變,夢想也實現了,就是很快樂的事情”👩🏽🚀。(記者 黃丹羽)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