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昌弟走了。我失去了攜手52個春秋的親人和事業夥伴🚣♀️,學生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老師,中國畫教學隊伍失去了一位堅韌的研究者和探索者🤷🏻♀️。邵昌弟1938年出生於北京😺,自幼聰慧好學,富有理想。她年輕時就決定投身於美術教育事業,受到衛天霖、李瑞年、張安治、白雪石💁🏼♀️、吳冠中等名師指導。在校學習期間,邵昌弟就顯示出對藝術的領悟和創造才能🛋。1960年,她與曾昭安合作的年畫《人民公社好》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全國美展🎼。其畢業創作《城市街道辦工廠》是一套大型人物組畫🛴,由邵昌弟、杜希賢、宗念富🧑🏿🦳、遊從仁四人合作🕒👷🏻,由於作品從構思🦸🏻♀️、構圖到筆墨形象刻畫十分有新意⏸,受到了社會的關註和好評,也對中國人物畫創作產生了影響👰🏽。
後來🚲,北師大美術系與其他學校合並為北京藝術學院,她是第一屆畢業生,也是美術系留校的第一位女教師💁🏽♂️。1960年🏋🏽♂️,國家決定中國畫人物、花鳥🕴🏻、山水分科教學🤶🏽,年輕教師邵昌弟就隨我們班脫產進修。於是,我們倆成了“同桌的你”👨🏽🎓。
我們共同度過了最為緊張也是收獲最大的一個學年🗻,授課教師有戴林、俞致貞👯、高冠華,請來任課的還有李苦禪、王雪濤、郭味蕖🛌🏿、田世光等名師💆🏿♂️。在這一年中🌆,我真切地領略到她那種踏實鉆研、孜孜以求、獨立思考的學術品格和攻堅精神🙋🏽♀️。
1964年,藝術院校院系調整,北京藝術學院撤銷,邵昌弟調到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組建美術系,參加了製定教學計劃方案和招生工作。“文革”結束🫲🏿,她被任命為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從此一心撲在中國畫教學上,為完善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改變教學方法,為建立中國畫綜合教育體系,數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直至生命的最後。
她爬的坡我心裏最清楚🧷,每一步的艱辛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她的每一點收獲我也一樣欣慰🧧。
在藝術的長征路上💂,她自覺地從各方面,包括社會實踐、生活蒙養、業務提升、理論修持、教學改革🤴、創作研究🌞,同步而各有側重地交替進行著👨🏽🍼,走出了自己的路。她不肯走平路,硬是走那艱難崎嶇的路👳🏻,性格和抱負使其一生沒有安逸下來🪫,堅持不懈♤、勇於攀登🏌🏽,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自信和擔當。
我最喜歡她創作的三組作品——“生存系列”、“綻放系列”和“飛翔系列”⬆️⛓。
“生存系列”來自她對當前環境問題🦶🏼、對喪失自然家園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沖動。她選擇了對生命的特殊表現形式,從構圖到表現技法產生了全新的變化,並借用綜合材料🍲,用堅定有力的構成手法👩🏼🔧,強烈的線條和濃重的墨、色,在繁復的節奏中如呐喊一樣反映出對人類生存的焦慮。畫面以黑白為主調,拼貼、拓印等多種手法並用🖖🏽,強化了作品的現代感,讓人感到內心震撼。
“綻放系列”👷🏻♂️,她反復畫了十數幅,稿子更是不計其數🚹,完成了《綻放》《盛放》《聖潔》《文殊蘭》等不同形式和技法的作品。在輔導中央美術學院花鳥畫高研班創作時🙋,她看到許多同學用文殊蘭為題材進行創作,但多數是直接用寫生稿,或是參考照片來畫⛄️,缺少藝術思考🤸🏽,更缺少藝術個性♋️💌。於是她以文殊蘭為例,開始了從自然形態到藝術創作的全過程研究👨👩👧👧,一畫就是許多年🛕。我家裏也種植了文殊蘭,每年花開花落😱,她都認真寫生,嘗試用慢寫、速寫、詳寫、略寫、默寫、意寫🧝🏿♀️、變寫的寫生方法🧻,不斷觀察思考,手寫心記🔺。然後她又采用不同的表現方法——白描、素描、勾染💶、勾填、淡彩🫲🔸、重彩,有時自然滲化👩❤️👩,有時精勾細染,綜合運用各種技法進行試驗🎀。從似到不似、從客觀到主觀👩🏽🌾,又從不似到似、主觀到客觀🍉,來追求似與不似之間🏊🏻♀️,不似之似的神似🙎🏽,以意造象。
2008年,她為北京奧運會創作的大畫《歡聚北京》,創作理念和技法都受到了“綻放系列”的影響,是“綻放系列”的延伸和試驗成果😢。此作參加了奧林匹克美術大會🎛。2012年👰🏼♀️,她又為倫敦奧運會創作了《綻放》🤳🏽。
“飛翔系列”,是她生命的最後一次沖刺🧚🏽♀️,畫室墻上還掛著未完成的作品🦥,許多小稿和資料還靜靜地躺在畫案上。她以高昂的藝術激情🧑🏿💼、豐富的想象力🍲、象征的手法,畫出現代人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意境。這是在呼喚大美,讓大美在宇宙中翱翔,以歌頌人類對精神之美和自由之美的追求。
她的追求,是為了中國畫教育事業。她用一生的心血踐行著承諾,收獲就在學生們對她的評價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胡明哲、丁一林至今記得🧑🏼🔬,大學畢業留校第一天當老師,到邵老師負責的基礎部報到時她說的話:“不要小看基礎課教學🚾,任何根本的改變都是基礎的改變👨🏼💻👼🏿。”這句話影響了他們40年🛌🏻,指導著他們用心教授自己承擔的所有基礎課;畫家史國良說:“我想很多成材的畫家都會記住當年邵老師為我們澆的那瓢水,那是她的心血、汗水和無私的愛……”
但邵昌弟自己說:“我不是一個巨人,無法讓學生站在我的肩膀上👨🏼✈️,但是我可以是一把梯子,讓學生一步步地踩著上。”用柔弱的身體,如何搭建這個一步一階的梯子🚕,讓學生站得牢靠🍽,爬得順暢,她花費了50多年的心血:歸納中國畫特點,厘清文化要素——找出內在聯系——形成整體結構——總結核心概念——改變思維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她是在做新時代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工程♣︎,通過努力已經形成了基本框架🤽🏿,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證🧑🚒,使這個框架充滿著鮮活的生機與與無限的美麗🔥🤸🏻♂️。(郭怡孮)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