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1月13日電(記者 曹國廠)如今200元錢能買到什麽🧍🏻♂️?可能不夠買一件衣服🧜🏼♂️,甚至不夠一些人的一頓飯錢👨👩👧👦。但是在25年前🚶♂️➡️,200元錢是張勝利能夠繼續上學並最終改變命運的“巨款”。如今,38歲的張勝利是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中心小學副校長。張勝利就來自距此不遠的桃木疙瘩村,是希望工程早期援助的貧困學生之一。
1987年,時年13歲、因家貧輟學的張勝利給縣裏“大官”——淶源縣政協原副主席車誌忠寫了一封求助信🧑🏽🎤,這封信後來受到高層領導的關註🧑🏼🔬。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建立希望工程基金,以民間動員方式🏊🏽♂️,撬動海內外財力資源流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幫助貧家子弟圓夢校園,讓落後地區擁有更多更好的學校和教學設施。隨後,張勝利成為希望工程受助者之一,拿到第一筆救助金200元,得以繼續讀書。
1997年,張勝利自上海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回鄉任教,從母校桃木疙瘩小學到附近的寺院溝小學,再到現在的東團堡中心小學,雖然經歷了山區教學點的撤並整合✡️,但張勝利始終沒有離開生養他的東團堡鄉💱,沒有離開基礎教育工作。
“畢業後🔲,我在桃木疙瘩小學任教第一節課🐦,就跟學生們講了希望工程對我的幫助,以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但學校的現狀卻很殘酷💁🏿♀️,村裏許多孩子因貧輟學,整個學校只有五個學生,“後來又陸續輟學了兩個,就剩下三名學生了”。
張勝利開始在大山深處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我告訴大夥要幫助孩子們上學,書費不用他們掏。我自己沒有經濟能力🤷🏽,可以跑社會贊助去資助他們。”在張勝利的幫助下💃🏽,不少孩子得以重返學校。
“我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張勝利說,“越窮的地方越需要重視教育👩🏼🏫,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希望👩🏽🍼💗。”
讓張勝利更為欣慰的是,雖然桃木疙瘩村現在仍未脫貧,當時的桃木疙瘩村希望小學也已並入東團堡鄉中心小學🚌🚳,但卻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輟學☀️。
現在的東團堡小學有400多名學生,36名教師🧄。“你看現在我們學校🥃,框架結構的教學樓👐🏻,有電扇、有暖氣😿,山區裏有這樣的教學條件🪸,這在從前簡直不敢想象啊!”在淶源縣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東團堡小學配備了圖書室⚾️、實驗室、科技活動室🚐、音樂教室,操場上有籃球架👧🏼、雙杠➔、滑梯等設施☂️。
東團堡小學只是希望工程一個縮影。據了解,25年來,中國希望工程已經累計募集捐款超過百億元,先後建起18396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學生495萬人。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