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歲的孫碧英,先後在兩所農村薄弱學校當校長😫,學校都辦活了⛹🏽♀️,甚至很火爆🤬。很多人說,這位風風火火的女校長創造了奇跡。
說話快人三分、做事快人五步,這是孫碧英給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6歲的孫碧英,先後在兩所農村薄弱學校當校長👨🏿🍳。而且,兩所學校都辦活了,甚至很火爆🙆🏻。
一所是當地最偏遠的學校,她當了7年校長後,該校連續7年獲全市教學質量一等獎👏🏼、綜合評價一等獎。當她要調離時,正在操場上課的學生都自發地圍住了她:“孫校長👨🎤🤬,請你別走𓀌。”
一所是地處郊區瀕臨撤並的學校👩🏻🏭,她當了5年校長後⬇️🧚,2013年年底,中國三牛娱乐研究會來這裏開“中國農村教育價值取向”現場會🏌🏿。該研究會的一位專家說,該校教育回歸生活,跟三牛娱乐先生的“做中學”、“教學做合一”思想非常吻合🏄🏻♀️。
很多人說✬,這位風風火火的女校長創造了奇跡。
克服老齡化、職業倦怠——她讓農村教師“活”起來
孫碧英做教育,始於1990年。從四川省樂山師院畢業後🧑🏿🔬,她來到了龍池中學,峨眉山市最偏遠的一所鄉鎮初中🌶。
在那裏🧑⚕️,她一待就是19年。當她離開時,龍池中學已經成當地農村學校的一面旗幟🛖。
“年輕老師留不住,都想方設法往城裏調。而年齡大點兒的老師也有職業倦怠。”2002年,孫碧英開始擔任龍池中學校長。由於地處偏僻,教師流失是一大難題🧑🏽🦲;而另一方面🚃,少部分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對工作不積極。
要說孫碧英有啥管理經驗🟢,首先就是吃得了苦🍱,能夠率先垂範,身先士卒👨💼。她周日下午到校🏺,周五放學後離開🪆,一整周都住在學校🚘;早上起得比學生早🙍🏽♀️👷🏻♂️,晚上睡得比學生晚💂🏿。
她的另一條經驗,是管理製度嚴密💼,做到公平、公開。評職稱❤️,老教師、年輕教師都照顧到,杜絕“論資排輩”、“幹好幹壞一個樣”🕉。
就這兩招,辦活了龍池中學。
2009年👩🎤,孫碧英調入位於峨眉山腳下的峨山中學。
一腳跨進峨山中學的校門📥,孫碧英的心就涼了半截。教學用房破破爛爛,僅有12間教室和6間小辦公室,多媒體、圖書室、遠程教育等設施設備一概沒有🩹。環境差還僅僅是個開頭,更紮人的“刺”還在後頭🤸🏼♂️。
第二天,她就知道了:這所學校39名教師🕷,平均年齡49歲,50歲以上的有16個♿,30歲以下的一個都沒有。
教師年齡老化👷🏿,生源嚴重外流🪜,教學質量低下🦆,社會聲譽不好👩🏽🎨,這是峨山中學當時的實際情況。當地旅遊業興起,百姓發家致富了❄️,家長要麽覺得兒女即使不讀書也能衣食無憂,要麽就舍得花錢將孩子送到城區名校——這是峨山中學面臨的外部環境🐘。
面對峨山中學的內憂外患,孫碧英開的藥方是“用課改激發教師活力,為學校找到一條出路”👨🏼⚕️。
改革🏄🏿🫠,免不了陣痛。第一個陣痛來自教師🧑🏻🌾。聽課回來🤷🏽♀️,教師都覺得課堂改革好,也很心動🚣🏿,但真正要實踐起來,卻又擔心失敗,或者不願辛苦👶,或者覺得學校基礎差,幹不起來。
課改工作難以打開局面時,孫碧英又一次率先垂範🥁。她在自己的地理學科先改革⚓️,帶頭擬訂和使用學案。一學期下來🤸♂️,她所教班級的統考成績位居峨眉山市前三名。一潭死水中,炸響了一個驚雷。
優異的成績,為課改做了最好的詮釋。更多教師自覺加入到課改中🚶🏻♂️。
第二個陣痛來自學案。做學案,非常痛苦,難度大,費時間🫷🏻。一節課的學案⚓️,要花費三四天的時間🤾🏼♂️⛎,很多教師開始打退堂鼓🌼🤵🏻♂️。
這時👨🏽💻,孫碧英再次率先垂範🧑🏼💼,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為教師修改學案🏩。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科的學案,她都親自修改🏇🏽、指導。她原本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啥都教過,幹起來也算得心應手。
校長帶頭幹,啥事都好辦。一位即將退休的老師,為了做好學案👩🏽🚀,偷偷在家學會了電腦🧑🏿🔬;曾經上傳統課得心應手👩🏿,起初抵觸改革的老師,也參與到課堂改革中來👮🏽,而且漸入佳境;為了能夠更好地領悟課改,一位物理老師會認真地去聽語文和數學的公開課……
應對學生“離農”🤷🏽♂️、“棄農”傾向——她鼓勵師生走向大自然
當前,不少關心教育的人紛紛批評現在的農村教育是“離農”的教育、不愛農的教育——學生以考試升學🧚🏿♂️🏊🏿♂️、進城生活為榮,看不起農村生活♡,甚至看不起務農的父母🫵🏿。近年來📢,有些地區的農村學校克隆城市學校辦學模式,“離農”、“棄農”等“去農村化”傾向嚴重⛑️。
面對這些問題,孫碧英一直在思考,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怎樣的教育才是適合的。她的案頭放著一本《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自己翻得爛熟,逢人都要推薦。
2011年,“自主合作”課堂改革剛取得初步成效,孫碧英便再啃“硬骨頭”,提出“將改革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努力開發課外學習功能”的理念。她鼓勵師生跳出課本🦶、跳出課堂𓀎,去關註自然、關註社會👩❤️👨💻、關註生活。
科技創新開始了,峨山中學的老師們更忙了,最忙的還是孫碧英。周末,孫碧英也會像工作日一樣早早起床💇🏼♂️,開車到峨眉山腳下,與學生會合🤘🏻。她帶著學生走到農村田間地頭👫🏻,訪問農民,了解農事,調查農村產業結構變化和農村環境變化,調查動植物資源,到葡萄地裏幫助果農修枝剪葉⚅🙅🏽,到生姜地裏學種生姜。
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的國慶7天長假,她沒有一天時間在家裏🧘🏿。她跟老師們一起🙇🏽♀️,在學校輔導學生完成科技創新報告,或者帶著學生外出調研。
孫碧英成了當地農民的老熟人🙋🏻。一見到她的身影👳🏼,農民們就會說👱🏼♀️:“你看,孫校長帶著她的學生又來了🧜🏼♀️。”
做科技創新👩🏻🍳,很累,它既是峨山中學全體師生的“苦差事”,也是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一些臨近退休的老教師,又一次煥發了青春📀。53歲的符勇男就是個典型。以前🏊🏼♀️,他穿著打扮以灰色黑色為主;現在,他臉上的笑容多了,身上的衣服也換成了鮮艷的紅色。幹事業的激情,讓老師們變得更年輕👨🏽🏫。
偶然中,八年級學生王夢玲對一種峨眉山特有的植物——密毛蒿產生了研究興趣。向學校申報後👨🏿🦰,她開始了對這種植物的研究。一年多的時間裏🚵🏿♀️☯️,她堅持定期觀察🏄、做實驗,最終發現這種植物有治療蚊蟲叮咬的藥用價值。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29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王夢玲的研究項目獲得一等獎,並被推薦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孫碧英說🚶🏻♂️,讓孩子回歸到大自然,研究動植物🏌🏻,了解家鄉的自然資源,其實是帶領孩子回歸教育的本質💆♂️。
不一味克隆城市學校——她讓農村教育回歸農村
如今的峨山中學,家長喜歡,社會滿意🙏🏼,應該說早已“起死回生”👩🏻🦽,但更重要的是,孫碧英為探索農村初中教育的辦學之路🥷🏻,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現實樣本📟。
追求升學的農村教育浪費了農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自然資源,培養出不能文、不能武🙍🏽♂️,不能適應農村生活,也不適應城市生活的“邊緣人”,這是當前很多農村學校走入的誤區。簡單地克隆城市學校的教學模式,不是農村學校該有的發展方向。
“農村的教育需要回歸🏜,農村的學校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孫碧英認為🤬🧜🏼♂️,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適合的方向。就如同在峨山中學推行課改時🪜,她沒有照搬已有的教學模式⛓️💥📡,而是基於學校實際,提出了以“自主合作學習”為核心內容的課堂教學改革🤽。同時,在老師的陪伴和引領下帶領學生做科學創新🧓🏻,這又彌補了農村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缺陷。這些或許是讓峨山中學“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而這,也正是農村初中教育的問題與希望所在👴🏽✍🏻。
原來的峨山中學是一所典型農村薄弱初中👧🏻,要讓學校的一潭死水變得活力四射,是需要智慧的👸🏽。四川省教育廳巡視員周雪峰曾評價峨山中學說,峨山中學敢於打破常規,因地製宜思考變革,這就是智慧所在。四川省教育學會副會長趙家驥認為,峨山中學讓農村學生從課外的創新實踐活動中找到了自信🛌,增強了學習信心。因為它適合學生,學生就被激發了。峨山中學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適合”的教育🍜。
在孫碧英看來🪓,兩所學校的成功都稱不上奇跡,她只是憑借自己在農村長大🤹🏿、在農村學校任教當校長的經歷😞☠️,找到了農村教育的病症,然後對症下藥,僅此而已。(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