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位論文中有剽竊內容的研究生將要心慌慌了——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院將啟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檢測。
為何要研發“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目前學術界的不端行為到了何種程度?近日𓀔,記者近距離與反剽竊專家接觸😊,就此進行了探訪。
海量信息中揪“小偷”
電腦比人腦更管用
根據2008年國際反剽竊大會給出的定義🙋🏼♀️:凡是會引起原創性誤會的均稱為剽竊🧑🎨。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導師沈陽副教授🧙🏻♂️,曾申請和獲得等多項反剽竊專利授權,前日⛹🏽♂️,他向記者介紹了我國反剽竊工作的現狀😮。
他說,20世紀90年代後,互聯網的普及👨👨👧👦,包括搜索引擎、文獻資源庫、翻譯軟件的大量湧現,導致剽竊現象快速蔓延。過去,論文剽竊多靠人工發現,實際上,編輯難以從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找到稿件的剽竊來源🚴🏼♀️,也不可能熟悉相關稿件的細化研究領域,這使得剽竊作品被查出的風險較小🎵。
但借助先進的反剽竊檢測工具👩🏽🎓,情況就不同了。2008年4月➔,沈陽副教授自主研發了“ROST反剽竊系統”軟件,目前已在全國20多所高校院系推廣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該系統多次抽樣檢測表明🤷🏼,大專院校內🧎🏻♀️➡️,學術抄襲現象嚴重,從教師到博士、碩士👨🏻🎨、本科生🧲,抄襲的程度逐步遞增。
一次隨機檢測觸目驚心
全文剽竊的論文占了兩成
近一年來☂️,沈陽副教授借助反剽竊系統,開展了對學術剽竊現象的專門檢測:以一所部屬高校的學生和教師自由命題論文為例🛼🚵🏼♀️,783篇論文中🥔,涉嫌抄襲者過半🙍♂️:全文剽竊的論文有161篇,占20.4%📫;段落剽竊256篇💅🏿,占33.2%🧞♂️。其中一個院系的30篇博士學位論文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有4篇,絕大多數論文存在標註不規範的問題,沒有一篇論文完全符合規範。
在近期計算機領域的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征稿過程中,“ROST反剽竊系統”隨機檢測了6篇論文👊🏽,其中1篇論文內容就屬於全文抄襲,抄襲者僅在標題中增加了一個詞匯。
學生自己的看法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沈陽副教授的工作小組👨🏻🔧,對一所重點院校450名本科生進行了“剽竊行為的自我評估”調查🚴♀️,自認為“經常”剽竊的學生占32.84%,“較多”剽竊的學生占46.15%。
“火眼金睛”的反剽竊軟件
論文雷同到什麽程度構成抄襲?前日,記者體驗了“反剽竊系統”操作。“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比對數據庫,基本覆蓋了中文科技學術文獻。記者看到🌴,該系統頁面左側,一篇《***現狀及對策》的論文正在接受檢測,右側來自比對庫的一篇《淺談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問題》馬上與之對應👨🏼💻,兩篇文章內容一致處顯示為藍色,一目了然👩🏼🌾。診斷結果顯示為:文字復製比6%,診斷類型屬“輕度句子抄襲”。
據了解,該系統根據重合字符數量與文字復製比🥩,分為輕度句子抄襲、句子抄襲、輕度段落抄襲、段落抄襲、整體抄襲5類🧫🕵🏼♂️。此外🗄🧟♀️,還有針對數據篡改、內容偽造、引用杜撰等方面的多個檢測指標。
是否構成剽竊,仍靠專家定論
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啟動🛌🏿,在學生中引發不小反響🌗,除了叫好聲外,還有學生困惑:由於不清楚該系統如何檢測,會不會被“誤殺”?
華中科大研究生院學位辦工作人員介紹🪫,學校引用該系統,只作為初篩工具。對疑似問題論文🦠,系統將自動生成檢測報告單📇🥑。“論文是否合格👩🦽➡️,最終還要由學位審議委員會專家鑒定。”
華中科大表示🫴🏽,一旦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不端行為,按其嚴重程度🟦🙇🏻♂️,學校將視情節嚴肅處理,直至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
杜絕論文剽竊要從源頭遏製
相對於人工篩查🪗,反剽竊系統展現了充分優勢,但它在技術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對跨語言剽竊行為的檢測🕺。在廣泛應用這種技術手段之時,人們不禁反思,學術不端行為的深層原因是什麽➛🚴🏽?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範先佐教授說™️,過去高校科研經費有限,但還是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論文🎥;但現在,國家對科研投入的經費大大增多🉑,產出的卻是大量東拼西湊💁🏻、數據不準確的學術垃圾🎱。這種低水平的論文會貽害社會🧑🏻🎄。
他說,造成抄襲、造假等行為的深層原因,與整個學術界的浮躁風氣有關:爭課題、拿經費、評職稱,都與學術成果、論文發表捆在一起。“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還有多少學者坐得住冷板凳,潛心搞學問?這種環境迫使一些師生做出學術不端的舉動。”
範教授說🧙🏻,新技術對遏製學術不端行為有一定作用🤰,但這屬於事後控製。關鍵還是要從源頭上著手🏌🏿♂️,要改善評價體系太過硬性與指標化的現狀🐾,形成一套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