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前不久🍹,遼寧公布了200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2007年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18.7萬人🪿,年度就業率為9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到縣以下基層就業的畢業生明顯偏少👨🏻🚒,只有8248人,僅占畢業生總數的4.4%🙉。沈陽、大連兩市接收的畢業生人數占到總數的2/3,其他12市則不足1/3。
一方面是基層人才缺口巨大,急需各類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量畢業生擁堵在都市,找不到工作。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遼寧這個城市化率全國領先的工業大省非常突出。
基層“喊渴” 寧可不就業也不去基層
到基層就業的這麽少🎅,是基層不需要大學生嗎?今年年初,遼寧省委督察室、教育廳等部門針對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了一項督察🧑🏻🦼➡️。結果顯示🚀,農村鄉鎮基層單位急需大批教育、醫療、農技農藝、農產品加工等各類實用人才🎸。全省44個縣法院多年來沒有新進一名法學類本科畢業生,1033個鄉鎮衛生院從業的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不到2%;農村初中🚳、小學(含縣、鎮)專任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只占1/3。
大學畢業生不去基層就業,是因為城市工作好找嗎🅾️🙁?近日,記者走訪一些招聘會發現,“兩減一高”成為去年以來招聘新現象🚃。東北大學一位負責就業的老師介紹🦶,受金融危機影響,招聘企業總數減少,招聘“門檻”卻明顯提高🧑🏼🦰🚥。如學歷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專業必須對口等。
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積極性不高,“下不去,留不住”的狀況嚴重🍼。遼寧省教育廳廳長魏小鵬介紹👩🏻🎨,大量畢業生擁堵在沈陽🤙🏿、大連兩市市區👩🏻🦽,成為低就業、不就業的“都市漂族”🧑🏼💼。由於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多數畢業生寧可不就業也不願意到欠發達地區☂️。
基層就業渠道也不暢通。2007年遼寧有師範類畢業生1.27萬人⚂🧑🏻🦽➡️,到縣以下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不到12%➗,原因之一是當地許多頂編在崗的代課教師及不合格教師占用了大量編製🧑🏻🦽。
學科和專業設置不“適銷對路”👳🏽♀️,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基層👨❤️💋👨。遼寧一些高校貪大求全👇🏽,設置了一些趨同過熱的專業。如不少工科學校開設外語等“小文科”專業☝🏼,21所高校開設法學類專業,39所高校開設藝術類專業📝,18所學校開設體育類專業……從這些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基層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
人才匱乏 嚴重影響新農村建設
沈陽師範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接受采訪時表示,多年苦讀考上大學🤙,就是想留在大城市🙇🏽♂️👨🦽➡️,不想再回家鄉。一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說,在沈陽機會多🙇♂️,“靠本事吃飯”,而在小地方🖕🏿,專業不對口,很難發揮專業知識特長。
這種基層人才的匱乏與都市人才的浪費並存、人才流向與分布的嚴重不均衡的現象🫶🏿,導致到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極缺🔎,不僅製約了遼寧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清原縣人民醫院是全縣最大的醫院,在崗410人,正規全日製本科畢業生卻只有10多人。院長告訴記者:“每年都去招醫學專業大學生,可沒有人願意來🔜。這3年⇨,我們本打算招30—50名本科畢業生,可實際只招到7名清原籍的畢業生。‘文革’結束以來的30年🦿,醫院總共進了30多名大學生🧑🏼🦳,多數還是以前‘分配’來的㊙️,現在走得也差不多了,包括我在內只剩12人🗽。耳鼻喉科等一些小專業🏌🏿,根本就沒有大學畢業生。”縣醫院尚且如此🤼,遑論縣以下的那些鄉鎮醫院了。
長效機製 引導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
有專家建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流動可以依靠政策的導向作用🎅🏼,關鍵是要建立起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創業的長效機製。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認為📅,大學生不願到基層就業的原因,主要是待遇相對較差,擔心沒有發展空間,所以要有完備的政策跟進🍷✊🏿。
據了解🪜,遼寧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教育廳🦹🏻、人事廳等相關部門先後實施了“三個計劃”(即“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學生誌願服務遼西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農村一校一名師範生計劃”,吸引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
遼寧在今年的公務員招考中首次提出,全省各級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時,鄉鎮機關用於招錄“三個計劃”的人數應不少於總招錄計劃的40%。
目前,遼寧實施的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的各類項目,都分別配套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到農村教書🪄,在校期間申領國家助學貸款且服務期滿兩年以上的👼🏽🌏,其貸款本金和利息由政府代為償還;無助學貸款債務的,工作滿4年,其學費由政府一次性返還等🖇。
為更有效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專家還建議:考錄公務員、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招考研究生⛅️,應當始終堅持具有基層工作經歷者優先的原則🚮。尤其是省直👙、沈陽和大連兩市公務員考錄時,應至少有50%的職位錄用有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其他12市要求有基層工作經驗的職位,也不應低於總數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