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含山縣環峰小學的教師通過塗鴉減壓,放松心情。程千俊 攝
教師面臨十大壓力。
有這樣一種現象🐾: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對正在做飯的妻子沒有好臉色🤽♂️;妻子莫名其妙心中委屈🧫💂🏽♀️,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個元素,則成為最終受害者。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類似現象。教師因為某種原因情緒低落,低落的情緒會不自覺地帶入教學活動,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情造成消極影響。盡可能地避免“踢貓”現象,將積極的情緒帶給學生🤦🏻♀️,讓學生快樂地學習,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尤其是面對課業繁重、競爭壓力大👳🏼♀️、社會期望高等現狀,關註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迫切而必要⛹🏽♀️。
教師
心理障礙高發
【關註】廣州市天河區教委舉行的一次針對中小學教師心理保健的講座中,心理咨詢師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對在場教師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近半數教師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調查還顯示🧑🏿🚒,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大,嫉妒情緒、焦慮情緒的出現也比較高。經了解👨🏽🎨,教師心理問題症狀主要表現為抑郁、精神不振、焦慮🤸🏽、不安感、精神緊張、無法正常入睡等。
近年來,許多調查都顯示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無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教師,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壓力,製約著教師的成長🧗,影響了教師的身體健康,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009年,首都醫科大學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農學院等16 所市屬本科院校40 歲以下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000 份,進行心理狀況的調查。調查發現🧝🏼🦹🏻♂️,高校青年教師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73.8%的青年教師反映“雖然能夠應對日常工作🦹🏼♂️,但感到精力欠缺、疲憊”;有7.2%的人感到“壓力非常大,已經影響到身心健康”;感覺“精力充沛⛹🏻♀️🏞,很少感到疲憊”的僅占10.8%。而且🦵🏼,已經有近10%的被訪者表示,僅靠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已難以調適,希望能夠得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記者了解到,盡管導致教師心理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表症卻很相似:一是怨職情緒✍🏻。即不熱愛本職工作, 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二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症狀。如抑郁、焦慮🩴,以及各種伴隨著心理行為問題而出現的軀體化症狀♞📠,如失眠👩🏻🦱、頭痛、食欲不振🧘、咽喉腫痛、腰部酸痛、呼吸不暢、心動過速等🧙🏽。三是缺乏愛心和耐心。因成績不好就埋怨學生不好好學習,體罰↘️、打罵學生或者進行口頭羞辱,誇大學生的問題,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四是職業倦怠🐔🏊🏻,主要特點是對教育和教學工作退縮、不負責任🚴🏿♀️,情感和身體的衰竭🚴,易怒、焦慮、悲傷和自信心降低。表現為情緒衰竭如疲勞、煩躁🧑🏽💼、易怒、過敏、緊張;對學生和教學工作態度消極🛼⚗️、冷淡和缺乏感情反應;個人成就感降低,難以從工作中體驗到積極情緒。
有專家點評😎,教師是一個特殊職業🪤,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教師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 也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最直接和最關鍵的因素💂🏽♀️。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能夠處理好各種角色沖突🧑, 正確地對待壓力與挫折, 把握好情緒的閥門, 不斷地進行性格的自我完善,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人才觀與學生觀, 並具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壓力
“載不動許多愁”
【關註】 江蘇省南京市某小學王老師的工作表:7:25—8:00到指定崗位值班🦚;9:25—10:10上課;12:05—12:30到崗值班♦︎;12:40—1:40照看三個班學生的午休;1:40—2:00到指定崗位值班🤵;3:10—3:55上課1️⃣;4:10—5:30指導學生做功課;5:30—6:00清場⛔️。由於人手有限👥,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的教學、活動安全,每一節課下課後🕒,教師們都要到指定崗位值班🧛🏼。除了一天的教學和值班任務,王老師還要抽時間備課、批改作業💪🏼、修改學生習作🚗、指導校刊的出版……王老師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到12小時🚃。
“每天都像打仗一樣”、“站了一整天📰,再也沒力氣、也沒心情買菜做飯了”……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老師們這樣“抱怨”。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已成為導致教師心態失衡的“罪魁禍首”。具體表現為,社會壓力帶來的焦慮感、緊張感💁🏽♂️,學校壓力帶來的抱怨感、倦怠感,學生壓力帶來的困惑感✒️、危機感🤷🏻,同行壓力帶來的不安感👮🏿♀️、落差感,自身壓力帶來的自卑感、無助感等。
有專家指出🎾,教師工作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長期的👨🔧、緊張的精神勞動🤖🚵🏽♂️。教學活動往往是個體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獨、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產生自賞、在挫折中產生哀怨,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
有這樣的一項調查耐人尋味🌍,對10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你熱愛學生嗎👩🏼🎤👨❤️👨?” 90%以上的教師回答“是”。再向這100名教師所教的學生進行調查“你體會到教師對你的愛了嗎👩🎨?”回答“體會到”的僅占10%。學生看法與教師期望有著較大的反差,這項調查反映出不少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挫敗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工作的成就感不能“立竿見影”🧍🏻♂️,往往經過一個緩慢的階段才能逐漸顯現,這也讓不少教師在辛苦的付出與心理成就感之間形成落差🫰🏼,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有這樣一則報道引人深思🚴🏼👷🏿♂️,青島一位優秀教師👳🏼♂️,在近20年的教學生涯中🪄,一貫對學生呵護有加,頗受學生🏃♀️➡️、家長愛戴。然而有一天卻因一學生上課時過於調皮🧜、搗亂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情緒失控,對學生造成了身體和精神傷害。據業內專家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多年累積下來的“心理疲憊素”並發所致👨🏽⚖️,更耐人尋味的是,一位因體罰學生而被學校開除的教師🚭,在被開除之後反而覺得心裏輕松了許多,“我心裏可以解脫了,不用再承受社會給予我那麽大的重壓了。”
專家指出,教師在學校往往承擔著多重角色⚜️👩🏻🦯,知識的傳授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學生的心理調節者和朋友……如此多的角色定位,以及“為人師表”的要求,往往使得教師在學校工作的過程中,壓抑和控製自己的負面和消極情緒。久而久之🫰🏼🎭,壞情緒的不斷累積加之缺乏合適的疏通渠道,就造成了壞情緒的“零存整取”,突然暴發。因此👳🏻,對於教師小的心理問題的及時有效疏導極為重要👈🏿👨👧👧。
呼籲
開設教師“情緒假”
【關註】身體不舒服導致心情煩躁、家中有事帶來情緒焦慮……當老師在上課前有這樣那樣的情緒問題時,可以申請調課👨🏽🔬🧑🦯➡️,也可以請半天假,由學校的領導為其代課🧘🏽♂️。從2006年起🖐,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岐山三校便在全校教師當中推行“情緒假”,引起社會關註和不少好評。迄今🤍,黑龍江省、山東省等多所學校也紛紛為教師開設了“情緒假”。
針對教師的心理問題,有關專家呼籲,學校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臺🕚,都必須考慮到教師心理這一層面,把大部分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改革的底線。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積極營造有利於保持教師心理健康🫳🏿,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提高心理素質的內在環境。切實關心教師疾苦,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提高教師待遇🤫,為教師提供安居樂業的工作環境。
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樣非常重要。有教師建議,學校或者相關部門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聯合社會機構開展教師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邀請專家講課👩🦯,有針對性地采用集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措施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疏導教師想不通的問題。還可以嘗試設置教師心理發泄室🏢,為教師提供宣泄不良情緒的場合🧝♀️,及時解決教師心理問題🚴🏽♂️。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俞國良指出,培養心理素質優秀的教師👩🏻🎤,需要從教師人才選拔和培養著手,應該在師資隊伍的培養階段,就對將要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師範生進行考察,考察與測試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識、情緒自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與教學有關的知識😣、角色意識🧓、職業期望、教育觀念等👮🏼, 確保這些“準教師”具備合格教師的基本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同時,學校應該隨時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反思能力和壓力應對能力,預防、減少和杜絕職業倦怠的出現。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嘗試成立“教師中心”,由幾個學校或行政區組成服務於該區域教師的機構,為教師提供一個可以與同行討論教學問題、獲得新的教學技巧和心理支持的場所;有條件的地區,還應為每位新教師配備一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指導教師🖐,幫助新教師度過最初的心理不適應期⚜️。
還有專家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為教師提供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是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