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陽)貴定縣昌明鎮谷淩村,有一個名叫甲孔的自然村寨,寨內有80余戶人家。由於該村寨距離村中心小學有3公裏左右的路程,山路崎嶇,路險坡陡,為方便寨內孩子上學,1995年,該村成立了甲孔小學教學點。41歲的代課教師楊世榮𓀍,至今已在該教學點獨自堅守了16個年頭——兩個年級的教學任務他一肩挑🙎🏿♂️,所有教學科目他一人“扛”。 谷淩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村寨,寨內村民至今仍使用苗語進行交流👩🏽🏭,不少人甚至還聽不懂漢語🦶🏻。在村子裏⛄️,楊世榮算是同齡人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了。1989年🈹,楊世榮從昌明中學初中畢業,從那時起😭,他便開始了自己22年的代課生涯。
一開始👷🏿♀️,楊世榮是在村中心小學——淩武小學代課。1995年成立教學點後👨🏼🦳👱🏻,他便獨自撐起了甲孔小學兩個年級的教學局面。由於僅有他一名教師,甲孔小學只開設了兩個年級,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和音樂。
說是學校,其實甲孔小學的校舍不過是兩間破舊的瓦房——大的一間用作教室,小的一間用作辦公。學校操場也就是一塊稍加平整的土壩子。
兩個年級的學生,多的時候加起來有40來人,少的時候只有20多人。上課時🫃🏼,一間教室裏兩個年級的學生各坐半邊🎉。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點至11點半上語文課🎶,下午2點至4點半上數學課✋🏿。上這兩堂課時,要麽一年級的學生聽課,二年級的學生看書自習;要麽二年級的學生聽講,一年級的孩子們溫習老師上堂課講過的內容。只有在下午偶爾出現的音樂課上🕚,兩個年級的學生才是同時聽講、唱歌。“我歌唱得不好👩🏼🍳,所以每周的音樂課上得不多。”楊世榮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和別處不一樣,在甲孔小學讀書的孩子,通常都要上兩個一年級後,才升入二年級。原因是村裏沒有開設幼兒園或學前班🦖,第一個一年級是為了讓孩子們進入入學預備狀態。由於村裏人都講苗語,剛剛入學的孩子們壓根聽不懂普通話🧑✈️,所以楊世榮只能用雙語教學。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甲孔小學至今仍未迎來一位外來支教誌願者的原因——但凡不懂苗語的人,幾乎無法與當地孩子們進行溝通交流。
從1989年走上教學崗位到現在🎽,22年的時間裏,楊世榮的工資從最初的每月8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280元。算上剩余的教學經費,每年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家中有兩畝田地,妻子專職務農,一年所得僅夠支撐全家的夥食。這些年來🫧,為了補貼家用,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到外地的工地上找活兒幹。
在楊世榮多年教授的學生當中,有不少已經念完高中,甚至大學。但是,卻沒有一人願意回到這最初的出發點🔖,將教學點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楊世榮10年前家中修建的房子,至今仍有1萬余元的債務沒有還清。還有家裏的孩子正在讀中學⏰,也需要教育方面的開支。是堅守還是離開?這是一個讓楊世榮無不糾結的選擇➖。問題是⛹🏿♀️,堅守下去👨🏻🦯,實在難以支撐孩子日漸加重的開銷🏙🧜🏼♀️;外出打工,甲孔小學的教學接力棒由誰接續,30多個學生娃的未來又該怎麽辦? (貴陽日報;記者 況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