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水晶花泥,加水之後會變大,植物可以從裏面獲取二氧化碳和水份……”在水培植物展區🍓🧑🏻💻,北京鐵路第二中學初二學生閆敘看到父親臉上的不解,自動當起了老師💶。 9月20、21日,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普日的一個分會場在中國科技館拉開帷幕🔹,記者在現場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孩子為自己的父母講解起科普知識🏂🏼。 “生物課上老師向我們展示過這些植物,平時我也喜歡看一些科普書籍🤹♀️,所以知道。”看到記者疑惑的目光🚵🏼,閆敘得意地說。父親之前則完全沒有接觸過這類知識🟪。“今天把孩子帶來本來是想讓他學一點科普知識的🪶,結果很多他都明白👣,倒是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父親說👳🏼♂️。 在“節約資源”展板前🚰👨👩👦👦,記者看到一個小孩在為母親講解中國目前的資源和環境狀況👩🏿⚕️。這個11歲的孩子叫黃士恒𓀀,他告訴記者,他是西城區科技館學員🧖🏻,參加了很多科技興趣班🎪。 “其實很多孩子的科普知識已經夠了🏄🏼,倒是我們大人,科普常識相當匱乏🏂。”黃士恒的母親倪誌英說🚶。 “這種科普活動不一定要在特定環境、特定日子舉辦,不應該只針對青少年🤲🧝🏼♀️,很多常識大人們也需要,比如那些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識。”倪誌英指指對面中國生理協會和心理衛生協會的展板。 “經費是個大問題。現在絕大多數公眾是通過電視接受科技知識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足夠資金經常在電視上做宣傳廣告或播放科普節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綜合處處長王春林說🙋🏽♀️,因為經費有限,目前中國的科普主要是針對青少年,因為這類群體接受力強🏖。但實際上,對中國普通公眾的科普宣傳和活動力度遠遠不夠。 “另一個原因是社會大環境的普遍浮躁和急功近利。”王春林同時指出🏈,國家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可以立刻見到經濟效益的地方,如科技研發📻。對科普這種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見成效的活動則不太重視。 (實習生 王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