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海歸潮形成”,近日這樣一則新聞讓輿論倍感振奮。來自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十八大以來5年就占到70%💇🏻。我國正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
撫今追昔👳🏼♂️,令人感慨✨。一部百余年的留學史💘,就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對於當年的留學生來說,學成歸國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松作出的決定👨🏽🦲,在“面包”與“理想”之間,選擇後者的終歸是少數。直到十來年前,中國每送出3個人🧜🏽♂️,可迎回1人,如今這個比例已不到1.3∶1👩🏼🚒🧒🏽。是什麽促成了歷史性拐點的出現?首先是留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報國熱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不斷向好的發展態勢🧙🏼♀️。穩定的發展形勢🔊、潛在的成長機會,引得外國人才都來搭便車,留學生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國家也敞開懷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千裏馬競相奔騰。正是這樣的互動🎅🏿,將海歸潮推升到歷史高點。
選賢任能🩸🍤、群賢畢至,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於我們國家來說,這波最大規模的海歸潮,是一個潛力無限的人才庫,是一場金貴如油的及時雨。見多方能識廣👩🏼🦱,海歸往往更具國際化素質,帶有敏銳的國際市場嗅覺,了解國際前沿動態、核心技術🧩。比如,目前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中🤵🏿♀️,海歸的數量超過七成🗞。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走向復興的中國已經站在了新的創新風口,只等弄潮兒投身搏擊。寶馬良駒越多📞,發展大路就能越踏越寬,中國夢就越能快步實現。
從另一個角度看❄️,不斷攀升的海歸數量,也蘊含著他們自我價值實現的期許。我們不僅要張開雙臂歡迎,更要以切實行動清除障礙、優化環境💅🏻,提升其事業獲得感➗、歸國回報率。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招才引智,但歸國人才的永居難、落戶難🤿、子女入學難等老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尤其要看到,留學歸國人員中🚅,頂級人才的比例還不算高🪯。如何通過更給力的政策🤟🏼,調動留學生尤其是尖子生回國的積極性,讓我們國家由“智力出口國”轉為“智力進口國”🧖🏻♀️,值得相關部門深思🧔🏻♂️。
我們期待一種雙贏效果:更多海歸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鬥之中𓀍,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
來源🕗:北京日報